水变油技术
水变油技术[1]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并不科学的讲法,多数情况下只是坊间俚语的一种称谓。
在技术上,水变油是可行的,而且已经发展到可以工业化生产的程度。该技术现在的缺点主要是成本依然很高,实际生产出的燃料产品在价格上依然没有什么竞争力。该技术是结合生物工程学、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复合型新技术。
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历史“水变油”曾屡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诈骗活动。比如曾名噪一时的王洪成骗局。前赴后继的骗子们
王洪成原本是一名哈尔滨的司机,他声称其技术的原理是在水中加入极少量的“可燃炔”制剂,充分溶解,成为“水基燃料”,之后水就可以作为燃料,成本极其低廉,这项技术在1983年11月7日研究成功。此技术及相关文章一度刊载在各种媒体上,1985年冬天,王洪成从大庆到北京、河北、浙江、上海等地表演。
1987年中国国家计委拨款60万元人民币给王洪成在河北省定州胜利客车厂生产燃料。不久王洪成拿走了钱,在哈尔滨买了两套住宅。1992年11月22日,“洪成新能源澎化剂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1月28日,《经济日报》发表《水真能变成油吗?》的文章,称此是继传统四大发明以来的中国第五大发明。1998年王洪成因为利用水变油技术和其他一些犯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2005年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陈金义带来了“水变油”的新版本,他对媒体扬言,金义集团总工程师王先伦开发的一种名叫“金伦油”新型高能燃料,真正实现了“水变油”。后证实为乳化燃油。金义集团投资一亿元研发乳化燃油,有媒体称:陈金义进一步是“油神”,退一步是骗子。
2006年2月20日,东北人王承东号称研发“合成环保植物液体燃料油”,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典型个案
金义集团的水变油项目
金义集团简介
金义集团是从事和开发食品饮料、食品机械、贸易、餐饮、娱乐、房地产、文化传播等多元化、集约化、立体化的民营企业集团。集团的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人才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敬业、务实、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和文化,为社会提供最优服务。
集团现有直属工厂三家、连锁店六家,独资公司两家、合资参股性公司两家,拥有一个由教授、博士组成的高级智囊团和几十名硕士生及2300余名员工,到目前为止,已有七个“金义”牌产品上市,且畅销华东、华北、东南等全国各大地区。
金义集团系综合性集团公司,经营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先后投资了杭州国际大厦、杭州城市商务酒店、杭州留下经济开发区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投资过程中,集团十分重视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使每项投资和开发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义集团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典范,并得力于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得力于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得力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拚搏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金义集团在以往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将向更广阔的经济领域进行更为深入、更具有实效的开拓与发展,力争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金义集团愿与所有有志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朋友精诚合作,携手共进!
“水变油”也许并不是陈金义身陷“欠债门”的主因。
62岁的王先伦曾是陈金义非常器重的合伙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时,他透露陈金义的乳化油项目耗资不到1000万元,说负债主要由该项目所致,不符合事实。
而陈金义曾经的另一位合作伙伴秦先生也向本报记者表示,陈金义在海宁的乳化油项目上总共投入约1000万元,而且还是从多方融资而来,“自己没怎么掏钱”。
陈金义“失踪”
杭州市中院的一则公告,是陈金义再陷“欠债门”的导火索——7月25日,杭州市中院在《杭州日报》上公布了一则敦促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公告,23个单位和个人“榜上有名”,其中浙江金义集团法定代表人陈金义,因共欠款4500余万元而位列其中,其欠款缘由是“其他合同纠纷”。该欠款的债权人为一家建设公司。
杭州市中院此前还向本报记者证实,目前陈金义一共有5个案子在执行中,包括3家银行和1个个人及上述建设公司,总标的达到8000多万元。
随后据媒体报道,陈金义已经无法联系,甚至有传言称,陈金义已经出家做了和尚。《杭州日报》7月26日报道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金义便与外界断了联系。去年9月,由于找不到陈金义本人,杭州市中院的执行法官还前往陈金义的乳化油制造基地海盐了解情况,当时该基地还在正常运作,但至去年年底,该基地已完全停止运作,连厂房也被司法机关查封,面临清算。
2000年,时任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的陈金义,曾经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5位。但是,这位富豪却曾经不止一次地陷入“欠债门”风波——2006年的7月26日,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向社会公布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20个被执行人名单和个人照片,涉案标的总额达170余万元,陈金义因3个“买卖合同”欠款位列其中,但当时其仅欠款67万余元。
2006年7月28日,在杭州市中院的集中执行中,金义集团又被曝累计欠3家银行执行款项达到3600多万元,其中当天执行的与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的借贷纠纷中,涉及金义集团拖欠的贷款为1900多万元。
而时至今日,经本报记者调查,陈金义目前的债务实际已超过8000多万元——杭州的各个基层法院,陈金义还涉及一批债务,数额大小不等。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扩大到全国,陈金义的欠债或超1亿元。
本报记者也从杭州一咨询公司了解到,曾一度看好陈金义的该公司也早已中止了和金义集团的合作协议。2年前,金义集团与该公司签署了长达3年的合作协议,由后者负责乳化油项目招商引资的策划及生产基地规划,并帮助陈金义进行“企业家个人形象包装、策划”,但现在已经全部中止。
目前,陈金义名下的唯一房产位于杭州树园小区,该小区建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本报记者造访该地时注意到,陈金义的房子已经大门紧锁,门上也贴上了固定电话欠费通知,邻居表示,该房子面积大概为60多平方米,已多日无人居住。
此前多次表态支持陈金义的浙江省经贸委,其相关人士日前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也已经有半年之久没有联系到陈金义,也不知其去向。
唯一能“探索”陈金义动向的一个细节是,早在今年3月份,陈金义曾一直使用的手机号就因出现了700多元的欠费而停机,今年5月份,该号码被移动公司销号,所欠费用达到850余元。陈金义至此已音讯全无。
不过,对于陈金义的动向,其曾经的合作伙伴秦先生却数次向本报记者表示,陈金义不会“出家”,陈金义目前最大的可能还是在杭州,他曾经去过长沙、北京等地,但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杭州,甚至在杭州的某个饭店以别人名义长包了一间房,作为办公之用。
秦先生向本报记者提供的目前陈金义使用的手机号码的确是杭州号段,但本报记者几天来数次致电该号码,均没有人应答。
负债内幕
知情人士胡先生,此前曾向本报记者谨慎表示,陈金义的落魄很可能与他在“水变油”项目上的巨大投入有关。在2年前,陈金义也多次向本报记者证实,“水变油”项目确实耗费了他巨额的资金。
但是这种说法遭到陈金义曾经的合作伙伴、现福建省新世源石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伦的否定。“陈金义背负巨额债务是在2004年之前的金义集团时期,而非所谓‘水变油’的乳化油项目拖累。”8月4日,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据王先伦介绍,2003年12月,陈金义自言投资珠海科恒公司被骗数百万元,当了解到在该公司就职的王先伦手中握有乳化油专利技术时,便欲与之合作开发。
2004年1月30日,王先伦与金义集团签订《高能液体燃料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下称《合同》)。约定双方共同投资设立浙江省金伦晓霖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80万元,王先伦以技术出资占32%,任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主持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金义集团以实物和现金出资180万元,占68%。
2004年3月,王先伦找到浙江省海盐县一个长满荒草的废弃矿泉水厂,加以改造,组建了乳化油海盐示范工厂。建厂所需生产设备,除两套专用设备和两个5立方米反应釜是新购外,其他基本上是二手货。实际上,迄今为止,该项目仍有几百万元未支付款项,包括福建省石油化工设计院设计费、专用生产设备购买费、个人投资款等。
“除建筑物的改造外,项目的真正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这一点,示范工厂的财务账目可体现。”王先伦说,陈金义在2004年3月之前就已负债8000多万至1亿,说把钱投入到开发新项目上完全是一种骗局。
本报记者还从福建省石油化工设计院获悉,该院迄今被金伦晓霖公司拖欠设计费2万元,多次催讨未果。
王先伦认为,陈金义欠下巨债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管理不善,致使大量资金流入一些管理层个人腰包;投资项目屡屡失利;陈金义有预谋地将大量资金存入外国银行账户等。
秦先生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在2002年前后,陈金义曾投资过饮料、旅游、酒店、中文搜索引擎、高速公路、制药厂、水电站等多个项目,但大多数最终不了了之,“因为投资不慎,战线拉得太长,他此时就已开始负债。”
秦先生透露,2002年,陈金义结识了一位温州商人(下称“W”),双方合股在杭州开发一个面积达350亩的景观房产,当时陈金义占股51%,W占股49%,“W先打入500万元作为前期投资启动项目,陈金义接到该款项后,却未投入房地产,而是挪作他用。”
也就在那时前后,陈金义遇到了王先伦。“当时,陈金义兴奋地对W说,他有一个世界上很先进的能源项目,将来会有很大的市场,但自有资金不够,希望W能投资。”秦先生透露,正是在陈金义的一再游说下,W再次借给陈金义200万元。
秦先生说,当时陈金义还明确向W表示,该项投资一旦成功,他不仅能还清所有的外债,也将和W一起,获得丰厚的、源源不断的利润。
2004年9月9日,可替代柴油、煤油、重油,在柴油发动机中使用的新型燃料油“金伦油”正式下线。然而就在这时,陈金义和王先伦产生了矛盾。“陈金义当时认为,他已掌握了核心技术,自己可以主导生产,于是就找借口赶走了王先伦。”秦先生说。
危机就此开始出现。“这时的油品实际上还不是太稳定,在细节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但专家走了,没有人指导生产。此外,陈金义的资金链也开始紧张。”秦先生说,在这种情况下,陈金义的乳化油海盐基地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
2006年7月,陈金义曝出“欠债门”,此时其资金链显得更为紧张,管理也开始变得混乱。秦先生说,其表现之一就是管理层不停地更换,很多优秀的博士、海归人员在金义集团没待多久就黯然离开,“他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必须要听他的话的人。”
2007年,由于多个债主逼债,陈金义希望赖以东山再起的乳化油项目基地被查封,彻底丧失了还债的资本。秦先生说,经法院判定,加上利息等在内,此时陈金义仅欠W的债务就达1500余万元,“这其中仅仅有200余万是因‘水变油’项目产生的,其余都是前债”。
正是由于王洪成、陈金义这样的不法分子为非作歹,才致使“水变油技术”被普遍认为是骗局和伪科学。
真实的"水变油"技术其一 生物培养法制取可燃燃料技术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变油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在水中有目的的养殖藻类作物,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获得碳氢化合物或者碳氢氧化合物,然后通过其他方法制取相应的可燃燃料。
藻类作物产品主要有两种途径用以制取可燃燃料。方法一是从经过处理的藻类产品中提炼中间产品,继而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取合成汽油。方法二是对藻类产品进行发酵,提炼后直接获得醇类燃料产品——如甲醇、乙醇等产品。方法一和方法二也可以结合使用。
由于藻类作物生长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因此该技术尤其适合与城市污水厂整合,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如能控制好成本问题,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二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克雷格.格兰姆斯的“水变油”实验:宾西法尼亚大学操场内,上演了一幕让人瞠目结舌的奇迹。研究者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装入一种纳米试管中,在光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俗称“天然气”的甲烷。近日,格兰姆斯接受了《外滩画报》的采访。
文/ 周一妍 图片提供/ 克雷格.格兰姆斯
1996 年,美国上映了一部名叫《链式反应》的科幻影片,说的是芝加哥大学的一群科学家,搞出了一种全新的能源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从水里提取出无穷无尽廉价而又环保的燃料。结果,当负责这个项目的科学家,打算向外发布新闻时,一群蒙面杀手从天而降,炸毁了整个实验室,“水变油”技术灰飞烟灭。
13 年后,原本只会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水变油”技术变成现实,他的发明者同样是美国高校的一群科学家。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工程学教授克雷格.格兰姆斯和他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在学校的草地内,用二氧化钛纳米管(大约135 纳米宽,0.1 毫米长)去催化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结果喜出望外地得到想要的结果——碳氢化物。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项目,我们为此研究超过一年半,而且是在完全没有先例参考的情况下完成的。” 格兰姆斯告诉记者,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科学家提出了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催化反应,但由于催化效果不明显,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对此,格兰姆斯却提出不同观点。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他发现当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钛纳米管,同时引入氮气,另外在纳米管的表面负载了铜和铂的纳米颗粒,生成碳氢化学物的速度比以前快了20 倍左右。
“蚊型”团队的大成果
格兰姆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共有12 人,“水变油”项目只是整个研究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只有4 人参与,和一般队伍庞大的科研团队相比,只能算一个“蚊型”团队。“我主管项目研发,研究员Oomman Varghese 负责研发,他的助手研究生Thomas LaTempa,最后一个成员是擅长纳米管研究的MaggiePaulose。”
在开始“水变油”研究项目前,格兰姆斯发明了一种名叫“利用可见光分解水”的新技术,这为“水变油”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2007 年7 月,格兰姆斯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Journal) 上发文称,由自动排列、垂直定向的钛铁氧化物纳米管阵列组成的薄膜,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2008 年夏天,格兰姆斯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实验。首先,他向钢管内通入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用纳米管薄膜覆盖住仪器的后部,然后在容器顶部安装石英窗户使阳光进入。随后,把这个封闭的仪器在天气好的时候放置在室外的校园内。“当阳光照射在纳米管上时,纳米管释放出高能量的载荷子,使得水分子分解为氢氧自由基和氢离子。当二氧化碳分解后的产物——氧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后,就反应生成了甲烷和水。”
“每克二氧化钛纳米管,大约每小时生成160 毫升碳氢化学物。这个反应速率至少要快于先前在紫外线下得到的结果20 倍。”,格兰姆斯指出,在整个反应后期,铜和铂催化作用明显,但由于铂的价格昂贵,如何减少铂含量而使得催化效果不变,仍值得研究。
“还不具备拯救人类的能力”
在《链式反应》中,杀手“香农博士”这样说:搞出“水变油”技术当然是好事,但当今社会的能源支柱是石油!如果“水变油”技术向外公布,所有的石油产业将会在一夜之间倒闭!美国的股市会在第二天崩盘!金融体系将会瘫痪!整个社会就会陷于骚乱!所以说,“水变油”技术必须被雪藏,等到石油耗竭时,才可以问世。
当记者问及格兰姆斯是否担心“水变油”技术对于能源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他的回答却颇为谨慎,他承认目前催化剂的效率仍然很低,“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拯救人类的能力”。
然而,格兰姆斯对未来的研究持乐观态度。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未来的三步计划:第一步是给纳米管安装感应器,让它更好地起到光导作用;再者,通过在纳米管的表面更平均地沉淀铜纳米颗粒;第三,使用实惠的太阳能光电板,这样一来,可以更长时间给薄膜照明。“结合其他一些改进,转化速率还能成倍提高。”
格兰姆斯还指出,“水变油”技术顺带提供给二氧化碳一个绝佳的处理方式。“我相信如果有一个集中的二氧化碳来源,就像煤电厂一样,这个生产工艺就能得到工业应用。”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校的物理化学家Michael Gr tzel 称这个结果是基础性的研究,它表明纳米管通过变化试验,能让“水变油”具备更高的转化效率。科罗拉多州葛尔登市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电子化学家约翰。特纳也表示,这是很好的工作,很有科学性。但他指出,处理二氧化碳,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现在已有人通过工业生产,把二氧化碳变为合成气,而且可以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把合成气转化为液态碳氢化合物,而格兰姆斯的实验则需要依靠太阳光提供转换条件,这样一来,二氧化碳转换为碳氢化合物,就变成了间断性生产过程。
后记对待如同“水变油”这样有些“耸人听闻”的新技术,我们应当用科学的眼光观看待问题。既不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借以实施诈骗行为。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将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技术冠以“伪科学”,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