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

《明通鉴》是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明代编年史。作者清人夏燮,字甫,别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道光年间曾任直隶省(今河北)临城县训导,咸丰十年(1860)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后又任过永宁知县。《明通鉴》共一百卷,其中前编四卷,纪明大祖末即位时之史世,始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止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编九十卷,始于明太袒洪武元年(1368),止于庄烈帝崇祯十七年(1644),年(1644);附编六卷,始于崇锁十七年五月明福王在南京称帝,止于清康熙三年
(1664).前后总计三百一十二年。
《明通鉴》一章
(朱元璋)下诏说:“贤德的人才,是国家的宝贝。古代的圣王努力访求贤才,就拿殷高宗对于傅说,周文王对于吕尚来说,那二位君主,难道是智力不足吗?他们所以要急切地在筑墙的人和屠夫中间访求人才,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贤才,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好。鸿鹄能够飞那么远,因为它们有翅膀;蛟龙能够飞腾跳跃,因为它们有鳞鬣;君主能够把天下治理好,是因为有贤德的人辅佐。在野的人士中,有相当德行和才学的,各地方政府应该访求荐举,恭敬地送他们到京师来,我要任用他们,以求达到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