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公园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海珠公园遗址

在海珠大戏院至广州少儿图书馆之间的沿江路段地下,在广州筑新堤之前,珠江中有露出水面的红砂岩,长约100多米、宽50多米。关于此石有一段美丽传说:有异域商人到广州赎回国宝摩尼珠,乘船回国至此水域时,宝珠突飞入江,入夜生辉,化珠为石,称海珠石,又名海珠岛。海珠石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羊城三石。

海珠岛在南宋时,李昴英在岛上慈变寺,后中举,为官清廉,又曾劝止叛军攻广州城,保护百姓平安。后人以李昴英别文溪",在慈变寺.旁建文溪祠纪念。海珠岛为历代游览胜地,是羊城八景之一,宋代称"珠江秋月"。明代称"珠海晴澜",清代称"海珠夜月"。

清代在岛上筑有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占领此岛,用长钉在红棉树作梯,窥视广州城内的清军布防情况。1917年,孙中山率领海军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海军司令部设在海珠岛。1918年2月26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在渡江靠近陆地码头时被刺杀亡,孙中山下令举行国葬,并建铜像于海珠岛的东端。1925年广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园,1931年因扩建新堤,海珠岛划入填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2000年,在敷设污水管的施工中,发现了一部份海珠石,有关部门已作了将来展示规划。广州许多名称都与海珠石有关,如海珠桥、海珠大戏院、海珠路、海珠广场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