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1.图书信息

书 名: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作者:高汉华,何冰强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561135594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元
内容简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二版)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委会组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而成的。
本教材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如下特色:
1.力求知识新颖实用,结合近年来模具技术的发展,注重反映先进技术。
2.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知识结构完整统一,在每一类模具的设计中,详细介绍模具的结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计要点、模具成型生产所用的设备、模具材料和热处理要求等。由于注射成型模具应用最广,结构最为复杂,因此在第4章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对浇注系统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合模导向机构设计、推出机构设计、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与注射模的标准模架选用等做了重点介绍。
3.将各种成型原理和成型工艺集中介绍,以便对各类不同模具的成型原理与成型工艺进行分析和比较。
4.由于模具设计实践性强,因此在各章中都适当增加了实例,并采用分步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增加了部分注射成型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删去了一些用得不多的内容。
6.为了方便读者学习与思考,加深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每章后面均附有一些习题,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删。
7.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力求每一个公式、图表、图片都符合最新国标。
本教材共分9章,主要内容为塑料、塑料成型工艺、塑料制品结构工艺设计、普通注射模具、热流道注射模具、压缩模具和压注模具、挤出成型模具、气辅成型模具、发泡成型模具。
2.图书信息

书 名: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作者:刘彦国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ISBN: 9787115195944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内容简介本书以培养学生塑料成型工艺的确定与模具结构设计能力为核心,按照模具设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几套典型注射模具为载体,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全书共分3部分16个项目。第一部分通过选择与分析塑料原料、确定塑料成型方式及工艺过程、分析塑件结构工艺性、编制塑件成型工艺参数4个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塑料性能和确定塑料成型工艺性、塑件结构工艺性的能力;第二部分通过初步选择注射成型设备,确定分型面和设计浇注系统,选用模具结构类型及模架,设计成型零件、调温系统、推出机构、侧向分型抽芯机构,模具工程图绘制和注射模具装配与试模9个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注射模具设计、装配、安装及调试的能力,对注射模具的设计工作过程进行完整训练;第三部分对压缩、压注成型工艺的确定及模具结构设计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其他塑料成型方法及模具设计也做了相应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模具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用书。
3.图书信息

作者:孙玲主编,许琳,李绅元副主编,王家宣主审
ISBN:10位[7302165386] 13位[978730216538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1
定价:¥39.50 元
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3篇,16章。第1篇为塑料成型基础知识(包括第1~3章),内容有塑料概论、塑料成型理论基础、塑料制件设计,此篇所介绍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涉及面、深度与广度以实用、够用为度。第2篇为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包括第4~12章),内容包括注射成型原理、工艺及设备,注射模概述,注射模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导向及脱模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温度调节系统设计,注射模设计举例及材料选用,注射成型及模具新技术应用,此篇为全书的重点详述部分。而且还特别加大了新技术应用内容的介绍篇幅与力度。第3篇为压缩、压注、挤出等其他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包括第13~16章),内容除了介绍压缩、压注、挤出成型及模具设计外还介绍了中空吹塑、气动、发泡成型及模具设计,此篇是在与注射成型方法及模具相比较的基础上以特点、要点的精简方式展开介绍其他成型方法及模具。各章均配有精选的思考题。附录作为对全书相关章节资料的补充和扩展,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设计相关资料和成型生产现场解决制品缺陷的相应措施。
本书可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及模具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绪论
第1篇塑料成型基础知识
第1章塑料概论
第2章塑料成型理论基础
第3章塑料制件设计
第2篇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4章注射成型原理、工艺及设备
第5章注射模概述
第6章注射模浇注系统
第7章注射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第8章注射模的导向及脱模机构设计
第9章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第10章注射模温度调节系统
第11章注射模设计举例及材料选用
第12章注射成型及模具新技术应用
第3篇压缩、压注、剂出等其他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
第13章压缩成型及模具设计
第14章压注成型及模具设计
第15章挤出成型及模具设计
第16章气动、发泡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附录A塑料名称及缩写代号(GB/T1844-1995)和俗称
附录B常用热塑料的重要性能参数
附录C部分国产热塑料(通用型)注塑机规格
附录D各种热塑性塑料的注射工艺参数
附录E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塑件缺陷及分析
附录F热固性塑料压缩成型缺陷及分析
附录G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缺陷及分析
附录H塑料模具工作零件的常用材料特性及用途
附录I热塑性塑料注射机锁模机构与装模尺寸
附录J塑料模具零件公差等级数值表(GB1800-79)
参考文献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机械类其它专业的选修课。它是一门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技术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塑料的性能、塑料成型工艺控制的基本知识、各类塑料模的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塑料模具主要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具有从事编制塑料成型工艺、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及制订模具制造工艺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培养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1.正确分析塑料成型性能.达到能编制出合理、可行的塑料成型工艺规程的能力;
2.熟悉掌握塑料模具的设计掌握方法.能正确选择标准件进行塑料模具结构设计.具备设计出的塑料模具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便于加工和装配、技术经济性好的能力:
3.达到能正确制订塑料模具制造工艺及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
4.具备会分析和处理试模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
5.具备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探求和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章】概述
1.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塑料模塑成型及模具技术的发展动向
1.3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2章】塑料及模塑成型工艺
2.1塑料概论
塑料的概念、成分、特性与用途、塑料受热时的物理状态
2.2 塑料的工艺性能
热固性塑料的工艺性能、热塑性塑料的工艺性能
2.3塑件的工艺性
塑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塑件的几何形状、嵌件
2.4压缩模塑工艺
压缩模塑原理、模压设备、压缩模塑工艺、压缩模塑工艺条件
2.5 塑料压注模塑工艺
压注模塑原理、压注模塑工艺
2.6塑料注射模塑工艺
注射模塑原理、注射设备、注射模塑工艺、注射模塑工艺条件
【第3章】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
3.1塑料模具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塑料模具的分类、塑料模具的基本结构
3.2塑料模具的分型面的选择
分型面的形状、分型面的选择
3.3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凹模的结构设计、型芯的结构设计、成型零件尺寸的计算、型腔壁厚和底板厚度的计算
3.4成型零件的制造及实例分析
成型零件的加工方法、成型零件的制造过程、典型成型零件的加工实例
3.5结构零件的设计与标准件的选用
导向零件的设计、支承与固定零件的设计及制造、标准件的选用
3.6塑料模具材料的选用
对塑料模具材料的要求、合理选择塑料模具材料
3.7模具温度调节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
冷却系统设计、加热系统设计、冷却水道的加工和密封
【第4章】塑料压缩模设计及制造
4.1压缩模的类型与结构组成
4.2压机有关的工艺参数校核
4.3压缩模的设计
塑件在模具内施压方向的选择、凸模与凹模配合的结构形式、凹模加料腔的尺寸计算、压缩模脱模机构的设计、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设计与装配
4.4压缩模的典型结构
4.5压缩模设计与制造实例
【第5章】注射模设计及制造
5.1注射模类型与结构组成
5.2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注射模的定位与安装
5.3普通浇注系统的设计与制造
浇注系统的组成、浇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浇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
5.4推出机构的设计与制造
推出机构的分类、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常用推出机构的结构与装配、脱模力的计算、推出机构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5.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与制造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分类、常用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结构与装配、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主要零件的设计与制造
5.6注射模的典型结构
【第6章】塑料压注模设计及制造
6.1压注模的类型及特点
6.2 液压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6.3 压注模的设计
6.5注模的典型结构
6.6压注模设计及制造实例
五、大纲说明
1.教学方法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案例,突出实用;
(2)将成型工艺、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有机融合;
(3)灌输现代制造企业先进的设计、制造和管理理念(如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
2.教学手段
注重现场教学,大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各类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等),处理好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本大纲中的〈教学时间分配>供参考,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