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创新学院

一、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学院简介依托历史名校,创新独立办学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其办学历史可上溯到1937年。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程,延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院校。学院以延安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延安大学人才资源和良好的办学声誉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院按国家统招计划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按国家规定颁发学位证书。

学院校园环境校园绿化,教学设施基本完备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地处古城西安南郊大学城,占地384亩。校园内绿树成荫、湖水环绕、风景秀丽,校园绿化面积达85%以上、湖水面积2.4万平方米。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39万元,装备了语音、土木、生物、物理、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体能测试等19个实验室。学院图书馆藏书12.8万册(其中大多是之前石油大学留下的),电子阅览室与延安大学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期刊联网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体制创新的优势,按照教育规律育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科学育人;坚持质量立校、改革强校的办学观念,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功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150余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45.5%。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科学,面向全国招生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2005年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园林、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13个专业。招生范围包括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重庆、云南、贵州、青海等13个省市区。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考生。

教育教学和资源管理规划科学合理,发展前景广阔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一所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独立学院。学院规划后续投入1.8亿元扩建校园,进一步完善教研设施。预计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将成为一所占地800多亩,在校学生为8000人左右的独立本科学院。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科教兴国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依托延安大学雄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4]72号文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地处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占地384亩,校园内绿树成荫、湖水环绕、风景秀丽,校园绿化面积达85%以上,湖水面积2.4万平方米。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5万平方米,有总资产1.7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39万元,装备了语音、土木、生物、物理、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体能测试等19个实验室。学院图书馆藏书12.8万册,电子阅览室与延安大学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期刊联网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2005年计划招生930人,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英语、市场营销、教育技术学、土木工程、园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13个专业。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依托历史名校延安大学雄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2007-2008学年,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专利项目不断的涌现,在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下,同学们一个个创新想法。我校大学生获得“专业受理通知书”85项,陆续有项目获得中国专利证书,至2008年8月,我校大学生获专利证书16项。

创新学院

学院简介

创新学院是在绵阳师范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倡导和部署下而建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基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院中主修专业学有余力、有创新兴趣特长和积极性的学生,通过考核选拔,进入创新学院,选修创新教育规定课程和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并参与辅导中小学生科创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创新学院建立了淘汰机制,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创新学院结业证书.

办学目标创新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及综合型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各专业学院锐意创新的老师和设备资源,聘请校外专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开发,为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

创办历史1998年该校率先开展科技教育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学院在学校 “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专利事务指导站”、 “大学生创新协会” 、“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工 作室”及省市两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 并规定大学生必须获得创新学分方能毕业,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无论在大学生专利项目开发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究、辅导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等方面,均已取得累累硕果;创新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将能够“有所学、有所为、有所得”,真正营造起校园里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使学校特色更增,学生就业之路更广.

竞赛项目

2008年该校参加‘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第23 和24届全国青少年科创赛

学院成果

申请专利一百多项,其中以有八十多项授权;指导大学生辅导中小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创赛,并获得47项绵阳市一等奖和省级奖与国家级奖;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并与绵阳市以北川中学为首的多所中小学建立良好的持久合作关系,提升了绵阳师范学院以及绵阳市的科技创新氛围。

学院专利成果2007-2008学年该校大学生专利项目申报受理统计表

序号

申请名称

申请号

申请人

发明人

1

多功能墨水瓶

200720081320.X

蒋明会

蒋明会

2

保暖防滑乳胶手套

200720081322.9

凌金华

凌金华 龚成长

3

塑料水桶

200720081451.8

罗元均

罗元均

4

花椒瘿蚊防护罩

200720081459.4

傅之屏

傅之屏 张 志

5

梳齿式花椒采摘器

200720081321.4

魏 开 傅之屏

傅之屏 魏 开

6

远距离兽用注射器

200720081456.0

张春波 陈 龙

张春波 陈 龙

7

钓鱼诱饵投掷器

200720081457.5

陈 龙

陈 龙

8

家用蚯蚓饲养器

200720081458.X

龚成长

龚成长 王一凡

9

一种扦插孔打孔器

200720081323.3

龚成长

龚成长 袁 媛

10

植株根系观察装置

200720081319.7

龚成长

龚成长 袁 媛

11

组合式充气床垫

200820061897.3

杨 琼(生科院)

杨 琼(生科院)

12

CNG车辆管理系统

200720081344.5

李新凤 段守付

段守付

13

板材正反面识别

200720081341.1

杨 琼 段守付

段守付

14

家庭防盗系统

200720081343.0

尤媛媛 段守付

段守付

15

家庭火灾报警器

200720081333.7

阳桂蓉 段守付

段守付 阳桂蓉

16

教室灯光智能控制器

200720081337.5

龙 蝉 段守付

段守付 龙 蝉

17

老年人门球报时器

200720081345.X

王致志 段守付

段守付 王致志

18

路灯节能控制器

200720081331.8

段守付 马 蓓

段守付 马 蓓

19

煤矿瓦斯安全监控系统

200720081324.8

段守付 白俊涛

段守付 白俊涛

20

实验室安全监测系统

200720081326.7

陈 容 段守付

段守付

21

宿舍管理系统

200720081325.2

黄雪娇

段守付

22

太阳跟踪器

200720081336.0

曾洪靖 段守付

段守付

23

万能遥控器

200720081327.1

段守付 孙 备

段守付 孙 备

24

网络信号无线传输

200720081342.6

段守付 李昌荣

李昌荣 段守付

25

小孩子行为提醒器

200720081332.2

段守付 林涵静

段守付 林涵静

26

语音无线传输系统

200720081330.3

叶 佳

段守付 叶 佳

27

暖手袋蜂鸣提示器

200720081724.9

雷 娟

雷 娟

28

野外防蚂蝗连袜裤

200720081329.0

张晋东 陈 龙

张晋东 陈 龙

李玉杰 龚成长

29

多功能组合套尺

200720081340.7

缪洪青

缪洪青 刘慧建

30

手机充电器台灯

200720081452.2

陈 龙 易宇豪

陈 龙 易宇豪

31

头式放大镜

200720081338.X

李明银

李明银 王泽江

32

狂犬逃脱报警器

200720081335.6

杨德富

杨德富

33

单线电话

自动呼叫交换机

200720081328.6

杨德富

杨德富

34

卫生间纸巾防潮器

200720081339.4

杨德富

杨德富

35

带气体报警的卫生间风机、灯光自动控制器

200720081334.1

梁 军

梁 军

36

隐藏式伞套

200720081453.7

刘川宇

刘川宇 赵晓江

37

新型多用圆规

200720081454.1

刘慧建 王泽江

刘慧建 缪洪青

38

可调式座椅保健颈枕

200720081722.X

赵晓江 郭晓萍

龚成长

赵晓江 郭晓萍

刘川宇

39

多用隐形脚踏器

200720081721.5

赵晓江 郭晓萍

陈 龙

赵晓江 郭晓萍

40

平面可旋式载玻片

200720081719.8

陈 怡

陈 怡

41

螺旋式连体连盖瓶塞

200720081723.4

岳 杰

岳 杰

42

光控照明皮包

200720081726.8

余 川

余 川

43

红色激光校平仪

200720081727.2

余 川

余 川

44

自行车车载雨伞头灯喇叭

三合一装置

200720081725.3

余 川

余 川

45

隐藏式防水拖鞋套

200720081720.0

岳 杰

岳 杰

46

便携防尘式叉勺

200820061706.9

邵镪钎 张春波

邵镪钎 张春波

47

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桌

200820061705.4

李艳红 吴道军

李艳红 吴道军

48

便携式折叠床

200820061698.8

明 英

明 英

49

电脑桌

200820061714.3

杨 毅

杨 毅

50

多功能漏斗瓶

20082006

倪宏炜 杨燕萍

倪宏炜 杨燕萍

51

防潮控量粉末包装瓶

200820061712.4

倪宏炜 杨燕萍

倪宏炜 杨燕萍

52

防护型热得快

200820061707.3

邵镪钎 吴道军

邵镪钎 吴道军

53

防水安全蚊香盒

200820061709.2

曹腾译

曹腾译

54

截馏接引管

200820061699.2

邵镪钎 王 静

邵镪钎 王 静

55

一种垃圾箱 (外观设计)

200830071753.7

吕彬忠 杨 毅

吕彬忠 杨 毅

56

帽式自净橡皮擦

200820061701.5

舒 娇

舒 娇

57

文具包

200820061704.X

肖正龙

肖正龙

58

洗澡面部防水帽

200820061708.8

倪宏炜 杨燕萍

倪宏炜 杨燕萍

59

一体化清洁用具

200820061703.5

康 丹

康 丹

60

隐藏式袖套

200820061713.9

余 川

余 川

61

竹木镶板

200820061701.6

王 勇

王 勇

62

子母扫帚

200820061700.1

赵晓江 蒲 丹

赵晓江 蒲 丹

63

自行车防寒面罩

200820061702.0

倪宏炜 杨燕萍

倪宏炜 杨燕萍

64

游戏防疲劳键盘按键

200720081455.6

陈 龙

陈 龙 龚成长

65

超市防盗手推车

200820064117.6

余 川 李宁豪

余 川 李宁豪

66

带后视镜的梳妆椅

200820064118.0

杨浩一 李宁豪

余 川

杨浩一 李宁豪

余 川

67

升降小便池

200820064114.2

朱俊彰 余 川

赵秋艳

朱俊彰 余 川

赵秋艳

68

远距离点火装置

200820064116.1

余 川 施 丽

余 川 施 丽

69

一种油画箱

200820064115.7

李 倩

李 倩

70

油画调色板盒

200820064113.8

李 倩

李 倩 王玉磊

71

拆洗式购物袋

200820064366.5

邵镪钎 张春波

邵镪钎 张春波

72

充电式电风扇

200820064367.X

岳 杰

岳 杰

73

电动车门安全装置

200820064364.6

王 勇

王 勇

74

多功能护理床

200820064357.6

岳 杰

岳 杰

75

防身移动电话

200820064371.6

潘德洪

潘德洪

76

家庭中水处理系统

200820064363.1

杨燕萍 倪宏伟

杨燕萍 倪宏伟

77

滤米电饭煲

200820064370.1

陈 超

陈 超

78

手推车上的可坐装置

200820064362.7

杨燕萍 赵晓江

倪宏炜

杨燕萍 赵晓江

倪宏炜

79

输液辅助保暖手套

200820064361.2

张宇文

张宇文

80

新型保暖鞋

200820064360.8

吕彬忠

吕彬忠

81

新型垃圾铲

200820064359.5

肖正龙 康 丹

肖正龙 康 丹

82

医用痰盂

200820064358.0

张春波、邵镪钎

张春波、邵镪钎

83

组合式蚊香包装盒

200820064365.0

陈 怡

陈 怡

84

子母梳子

200820064936.1

肖正龙 康 丹

肖正龙 康 丹

85

自动减压和充气

轮胎气门

200820064356.1

潘德洪

潘德洪

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共有5个教学班。分别是北校区的创新综合1、2班,磨家校区的创新综合3、4班和西校区的文科班。

“有所学、有所为、有所得”是创新学院的办学宗旨。

创新学院主修:综合班《创造学概论》、《统计学基础及软件应用》、《专利开发与实务》、《机械制图》、《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实体设计)》、《研究性学习》。文科班:《创造学概论》、《语文创新》、《专利开发与实务》、《photoshop绘图》、《研究性学习》

三、绵阳师范学院创新课堂创新课堂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创新综合指导教师,在经过一年的创新课堂的探索之后,为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所特设计的课堂。通过在课堂上由学生组合团队自我发挥创新聪明才智,将所能想到的创新方案在短短的课堂上充分地展现出来,老师起好主持带动作用,让在场所有人员被受感染与激动,发散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

创新课堂目的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挑战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的相互合作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全国青少年科创赛打下坚实的基础,迎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我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学院的发展起好探索之路上的启发作用和提高全校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创新课堂灵感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过去,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某些国有大企业以强凌弱,却又弱势群体的无奈与无助,看似好像小集体推翻强大势力就如鸡蛋碰石头一般,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愚妄。实则不然,若要成功完成四两拨千斤的壮举,要靠的是智慧与双手,只要敢于积极进取思考与不怕失败的挑战的团队合作精神,用智慧改变双方强大的状态和形式的对比,便能取得胜利。

创新课堂的效果

创新课程,启迪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设计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吸纳了好的建议,明白了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思考与行动,积极进行创新活动设计与创新能力思维培养。在完全模拟的现场创新挑战设计能力思维的环境氛围中,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探索与思考,在整个别开生面的活动课程体验场景中,在场的所有师生都被受感染、 积极思考、敢于挑战与创新、学会创新活动设计。为创新学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为我校的创新课堂在探索和完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这条道路上画上了新美的一笔。

开启该校创新设计挑战体验课堂之1由创新学院组织的创新学院《科技创新活动设计》课程之挑战体验活动——〈〈鸡蛋碰石头〉〉于3月30日下午3:50到6:00在三教学楼501成功开展,整个活动过程由创新学院指导教师赵晓江主持和策划。

伴随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刚刚过去不久,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有发现某些国有大企业以强凌弱,但又因法律的软弱和弱势群体的无奈,看似好像小集体推翻强大势力就如鸡蛋碰石头般,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愚妄。实则不然,若要成功完成四两拨千斤的壮举,我们要靠的是智慧,用智慧改变双方强大的状态和形式的对比,便能取得胜利。另外,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创新学院指导教师赵老师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创新学院发展的需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挑战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的相互合作精神,并且为今年10月份的全国青少年科创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迎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我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学院的发展起好探索之路上的启发作用和提高全校学生对创新的兴趣,特地设计了此堂挑战活动体验课堂。创新学院为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新设计型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设计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精神,让同学们感受真正的现场创新设计挑战的激烈气氛,特在活动体验课堂开展之前对所有同学保密的情况下,精心筹备了此活动体验课堂。

此次创新挑战课堂活动共由创新学院1.2班8个创新活动小组,按每组各选派2名参赛队员与另外一组的选派的2名参赛人员一起组成一支参赛队的原则共组建了4支创新设计挑战队伍,再从剩下的学生当中选出9名专家评委,8名大众评委,4名记者,2名公正监督人员和最后各队的亲友团。在这种相当正式完全摸拟的场景中开展这次创新设计挑战体验活动课堂。活动课堂在由赵老师的主持下公布了挑战题目和评分标准,以及相关要求和各专家评委. 大众评委.公正监督人员. 挑战人员. 亲友团的各自职责。在准备好活动课堂所需的各种器具和各参赛挑战人员各就各位之后创新设计挑战体验活动便拉开了帷幕。这些所有的挑战体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同学们刚开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仅仅用了30分钟便顺利地完成。

各参赛队员在了解了创新设计挑战活动的要求——强调在对鸡蛋不得加任何保护装置的前提下将一块竖立的砖块从正面碰到并且要保证鸡蛋完好无损 ——之后,刚开始都表示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性,但他们在积极的思考着。不久各挑战队都相继进入实地动手超作的创新设计挑战阶段,现场沉侵在浓郁的创新挑战设计氛围中。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各组积极在的探索寻找诀窍中都有经历了失败,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从失败中走出来超越失败,便能找到成功的诀窍。十几分钟过后,“啪”的一声,若大的一块砖块被一个脆弱的鸡蛋撞到了,接着,各组队相继宣布成功。一次成功并不代表什么,各队又开始尝试各种更巧妙的更有新意的方法用鸡蛋将砖块碰到,敢于创新设计. 勇于挑战的参赛人员赢来了一次次更加完美的成功。如果砖块置于两位置得当的滚动条上,让作单摆运动的鸡蛋轻轻一碰即到,而鸡蛋毫无破损;或将砖块放置在两竖立的小圆棒上,让鸡蛋从砖块正前方摆放的斜槽中慢慢滚下,也能顺利的让砖块趴下,且鸡蛋完好无损;甚至用一个物器将砖块垫起,只要位置角度得当,就能用鸡蛋将砖块碰到,而且能达到一个鸡蛋同时击到2块砖头的效果;等等一种种创意多彩的设计方案,一次比一次更高难度. 更独特. 更新奇。在给定的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各参赛挑战队均让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展示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所学的特色专业知识,创新设计了一次次挑战方案,而且开动大脑思维的创新设计方案一次比一次更完美. 更俱有挑战难度. 更令人惊奇,结果却一次比一次更成功。在整个创新设计挑战体验课堂过程中,各参赛挑战队员之间显示出了相互的团结积极合作,勤于思考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现场的各成员均纷纷表现出无比的惊讶与喜悦。

专家评委:“具有挑战难度才会有奇迹般的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 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和用于挑战的团结互助精神。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难题,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际超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丰富自己,最终成功地完成更精更准更妙更高难度的创新挑战设计方案并现场展示出来,为他们感到骄傲”。

大众评委:“无论是参赛的挑战人员还是亲友团均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整个现场的气氛充满了激烈的气息。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挑战,真的很令人感到惊讶。这对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团队精神等均有其非常巨大的积极影响作用”。

挑战人员:“挑战难度高,要求动手能力强,但只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巧妙地利用不同力的相关作用效果便能取得成功,面对自己从失败的经历中所达到的成功真的无比自豪”。

亲友团:“丰富自我,启迪自我,相信自己的队友,虽然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失败,但我始终支持他们,能为他们加油我真的很高兴,他们在不断的努力,只要努力便会有成功的希望。在接下来类似课程中自己将一定会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到挑战活动中去,提高自己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主持人:“敢于采纳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件启发自己的灵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科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今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和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为创新学院的发展作贡献,并且10月分的全国科创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供一个完全模拟的现场激烈的设计挑战环境,让同学们在这次创新设计挑战体验课程中感触深动”。

其他人员:“丰富多彩的创新设计挑战课堂,让人感受真正的现场模拟的激烈环境,受益匪浅”。

活动最后,由专家评委根据各参赛挑战队的创意设计新颖独特程度 .最终完成的挑战成功次数. 鸡蛋破损情况. 挑战难度等相关的评分标准公平公正打分。再由各大众评委根据各参赛挑战队的现场观察,公平公正地投票。最后由公正员监督员当场公开根据专家评委的评分和大众评委的投票数,评选出此次创新挑战设计活动的名次,并在后来的课程中加以相应的奖励。

本次活动课堂的精心策划者——创新学院指导教师赵晓江表示,“这堂作为我校第一次类似的创新设计挑战课程,定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好的设计与改进。但只要我们敢于去努力探索,开创自我创新设计的能力相互吸纳好的建议,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寻找去发现,并积极规划设计,定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此类课程开展的更好. 跟有新意. 更能锻炼同学们的创新设计思维,希望我校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此活动课程中去,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作为该校首节此类的创新设计挑战活动体验课程,在完全模拟的现场挑战设计活动环境氛围中,师生们相互配合共同探索与思考,将此次活动体验课程开展的别具匠心. 无比的顺利。而且在整个别开生面的活动课程体验场景中,相信在场的所有同学都会被受感染. 积极思考. 受益匪浅。伴随着创新学院这堂创新设计挑战体验课程顺利的结束,相信在创新学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强大的作用,并为我校的创新课堂在探索和完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这条道路上又画上了新的美的一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