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肝吸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形态

生活史

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

猫肝吸虫(学名:Opisthorchis felineus)是一种吸虫,可寄生在哺乳类动物的胆管和胆囊,以胆汁为食,可造成肝、胆病变,1884年首次在北意大利的猫肝发现,1931年由德国蠕虫学(helminthology)专家汉斯·福格尔(Hans Vogel)发表完整的生活史。全球约有1700万人到感染,主要分布在东欧、中欧、西伯利亚地区,当中有十分之一为俄国居民,可能与当地居民食用未完全熟食的浸渍鱼有关

形态成虫尺寸介于长7至12毫米、宽2至3毫米的范围,体型狭长而扁平,虫体一端具有口吸盘,其肠管自此延虫体两侧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约五分之一界线处,另有一个与口吸盘约略等大的腹吸盘。此外泰国肝吸虫雌雄同体,两颗睾丸呈现深裂的分叶状,分布在口吸盘的另一端,约是虫体后端五分之一的区域,卵巢则位于中后段三分之一线上,子宫则在中段盘绕,分布在全长第一至第三个五等分线之间,两旁可见网点状的卵黄腺。

生活史猫肝吸虫的生活史与中华肝吸虫和泰国肝吸虫极为类似,其虫卵必须在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科的淡水鱼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后,透过其他动物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幼虫可在食用者体内脱去外囊,经过四周发育成虫,可在宿主体内活上40年之久,每日约产下1000至2500颗卵,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间,患者可能出现高烧、厌食、腹泻、便秘、右上腹部隐隐作痛、关节痛(arthralgia)等症状,但是慢性发展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胆管炎(cholangitis)、肝脓疡(liver abscess),严重者根据俄国的研究报告指出,受到猫肝吸虫寄生的患者,约有千分之一的胆囊上皮细胞癌(chlolangiocarcinoma)罹患率。不过也有患者不出现任何可感受到的明显症状

诊断和治疗由于猫肝吸虫外观和泰国肝吸虫相似,虫卵亦与中华肝吸虫相似,许多专家也难以辨别,中华肝吸虫在北亚仅分布在中俄边界,而泰国肝吸虫仅盛行在中南半岛,因此可透过问诊比对盛行区域;此外可进一步使用PCR、ELISA等技术做分析,由于病理机制相似,使用的药物是Praziquantel,因此无法确认物种时,仍可以相同的方式治疗。

科学分类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纲:

吸虫纲Trematoda

目:

复殖目 Digenea

科:

后睾科Opisthorchiidae

属:

后睾属Opisthorchis

种:

猫肝吸虫O. felineus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