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国立北京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校门

学校历史国立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国立北京大学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国立北京大学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至1949年的学校名称。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日本占领时代,学校的校地、房子和大批图书、仪器留在北京,还有4位因身心或家庭等因素没有随国民党政府迁移的老教授:周作人、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就是所谓“留平教授”。

五四运动中的北大师生撤退前最后1任校长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和《新潮》里谈到委托周作人留守的经过。日本人控制华北期间,整合了医学院、北平大学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留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号称“恢复”北京大学,在1939年1月3日派汤尔和任总监督,主理校务,1月12日聘原图书馆领导周作人任图书馆馆长,3月28日聘周作人兼“文学院筹备员”,文学院成立后,周作人出任文学院院长。

1940年,汤尔和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钱稻孙出任校长(新职称),同年11月汤尔和病逝,1941年周作人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校长钱稻孙兼文学院院长(并曾兼农学院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结束本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5年9月4日发表胡适出任校长,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办外交,委由傅斯年代理,傅把汪精卫政权时代全部的教职员

国立北京大学
周恩来视察北大

全都开除,1946年7月才把校务交给胡适。胡适在1948年12月15日搭国民党政府专机逃到南京。1949年2月,北平解放,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出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4月,胡适从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坐船离开中国,经日本到达美国(最后在纽约定居),他的爱人江冬秀已先被送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立北京大学最后1任校长是汤用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学校迳名为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历史沿革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吴梅先生所作校歌[1]

1.渊源

论及北京大学渊源,胡适、冯友兰、任继愈、季羡林等几位学术大师都认为:北大历史当从汉代太学算起。季羡林教授在《从太学到北大》里写道:“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在将近两千年悠长的历史上,太学和国子监这个传统——我姑名之曰学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断过。……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决无意为北大争正统,争最高学府的荣衔。……但是,我也算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事实如此,我不得不如此说尔。”可以说,北京大学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

2.清末民初: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校(1898-1916)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5月3日,民国政府批准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出任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被任命为校长,此时北京大学聚集了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知名教授。1916年学校在汉花园(今沙滩)兴建楼房,1918年落成,此即后来成为学校象征的北大红楼。

3.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1917-1927)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l月8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十年,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说之学府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聘请陈独秀、夏元瑮、王建祖、温宗禹分别出任文、理、法、工科学长,并相继聘请了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以及自学成才的梁漱溟等到校任教,对于确有真才实学的旧派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等也用其所长,其余教授如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也均为一代大师;理科和法科则分别方面聘请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和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知名教授。北大教师队伍人才荟萃,盛极一时。

蔡元培致力于把北大办成以文、理科为重点的综合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工科归并北洋大学,并于1919年改门为系,全校设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哲学、史学、国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等系。1917年底,创办文、理、法科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21年改组开办研究所国学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18年,创办《北京大学月报》专门刊登师生学术论文,中国大学最早的大学学报。创办音乐研究会(后改为音乐传习所)、画法研究会等,聘请徐悲鸿、刘半农、陈石曾、萧友梅等担任导师,冼星海、吴镜汀、吴伯超等都曾在此就学。作为一所开放性大学,北京大学先后邀请到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等到校讲学。经过改革,北京大学“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学术成果,成为全国高等学府之翘楚。著名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评价蔡元培先生时说:“以一个校长身分, 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此时的北京大学,是全国新思想的中心和汇聚地,是在中国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1917年,陈独秀受聘北大,其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随迁北京,并与北大文科结合,迅速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者为核心的革新营垒,推动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北大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1918年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社”,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从中成长了一大批现代学术大师,如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毛子水、汪敬熙等。19l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北京,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各大专学校学生三千余人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宣读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生界宣言》,“五四运动”由此爆发。傅斯年担任游行队伍总指挥,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宣言》在游行途中散发。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北大会合及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命运。1918年,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全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系统地接受、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开设课程,并组织进步社团,系统阐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于1920年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毛泽东也是在这一时期到李大钊任馆长的北大图书馆工作,并参加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等。北京大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重大贡献。

正如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中所说:“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4.蒋梦麟时代的北京大学(1927-1937)

1927-1929年间,北京大学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京大学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如数学系江泽涵、程毓准以及原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奥斯古德(W.F.Osgood),物理系饶毓泰、吴大猷、朱物华、周同庆,化学系曾昭抡、钱思亮,生物系张景钺,地质系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斯行健、葛利普(A.W.Grabau)等,均为我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以地质系为例,在李四光的主持下,修建了新的地质馆,建立了矿物室、古生物等实验室,开辟了地质陈列室和研究室,延续并发展了北大地质系的传统优势。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5.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集合了三校的师资,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返。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6.胡适时代的北京大学(1946-1949)

1945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到任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北京大学重返红楼,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完成了北大复员北平的工作。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此时的北京大学有六个学院: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农学院(院长俞大绂)、医学院(院长马文昭)、工学院(院长马大猷),设33个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十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参见夏鼐《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分析》);同时胡适还筹划邀请包括钱三强、吴健雄、胡宁、张文裕、张宗燧等九位“极一时之选”的物理学家到北大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九位教授均应允来北大)。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

然而时局突变,1948年胡适等人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1963年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2]

7.院系调整:建国初期的北大(1949-1965)

1949年l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8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北大,5月4日,以汤用彤任主席的校务委员会成立。1951年6月l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出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国外,一大批优秀学子纷纷回国,如吴文俊、王湘浩、黄昆、朱光亚、胡宁、唐敖庆、徐光宪、高小霞等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这是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人员及设备的调整。北京大学实力首屈一指的地质系和农学院分别参与合并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后从中分离出北京林学院,今中国林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来的北京医科大学),法律学系和政治学系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教育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语言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分别是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均有来自北大院系专业的组分,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等也遍布北大教师援建的身影;中国科学院也从北京大学等高校抽调多位教授参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在院系调整中调出北京大学的师生中有70余位后来荣膺两院院士。同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主体部分及其他部分高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即今燕园。

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共有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中文、历史学、哲学、西语、东语、俄语、经济学等12个系、33个专业和7个专修科,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一批知名学者云集北大。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首批233位学部委员(即院士),其中北大在任教授28位,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院系调整直接奠定了今天各大学的基本学科设置和实力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北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直执全国大学之牛耳,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仅首届毕业生就涌现出五位两院院士。1956年,根据国家规划,集中北京大学等五校师生,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在北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养了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北大于1954年、1956年、1960年分别恢复、重建了法律学系、图书馆学系和政治学系,1958年物理系分为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无线电电子系,至此北京大学共设置18个系。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马寅初校长对于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系统阐述了中国人口剧增的严峻情况,提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的观点。他的观点受到错误的批判,但他坚持真理,发表文章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是北大精神在新时期的代表。

同时,北大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化学系教师季爱雪、邢其毅等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于1965年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标志着人类首次合成蛋白质。另外,周培源教授的湍流理论研究、廖山涛教授的微分动力系统研究以及胡宁教授等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的基本粒子“层子模型”等,都是一批杰出的成就。

1949-1965年间,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中的骨干。其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00余人,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院士、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等。

8.文革中的北京大学(1966-1976)

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1963年由哈尔滨市委调入)等人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诬陷、攻击北京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毛主席的批示,全文播发了这张大字报;当晚,华北局向北京大学派驻工作组。9月11日,以聂元梓为主任的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教学和科研工作收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1976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连续招生七届工农兵学员。

尽管面临极大困难,学校师生们经过努力,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电子仪器厂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地球物理学系与兄弟单位一起在未名湖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卫星云图接收站,多项成就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5年初,北京大学建起了但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大学图书馆(即今北大图书馆西馆)。

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1977-2000)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大学百废待兴。从1977年12月开始,北大先后开展了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复查、改正1957年错划右派和解决1959年反右倾遗留问题等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北大迎来了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师生力争走在时代前列。1981年3月20日,为庆祝中国男排的胜利,北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时代强音迅速传遍全国各地。1984年10月1日,7000多名师生参加建国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1986年8月,丁石孙校长在全校中层干部会上作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北大前进步伐》的工作报告,自此,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便成为北大人不懈的追求。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作为首批两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逐步走出几年来的沉闷局面;1998年,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成为北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5月4日的庆祝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强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985”工程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此为契机,继往开来,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北大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1978年心理学专业独立建系,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成立北京大学第一个学院——经济学院,这是北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1986年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李政道教授任主任。1993年生物学系扩建为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任院长,在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基础上成立工商管理学院(后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任院长;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任主任;1995年分别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96年成立国际关系学院;1999年法律系改为法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2000年成立天文学系和教育学院,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特别是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实现了历史的回归,韩启德院士任医学部主任,学校整体实力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北京大学取得了一大批杰出的成就,其中廖山涛院士完成的“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选院士领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学系测定的锢、锑、铕、铈原子量被接受为原子量国际标准,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第一个磁光阱诞生于北大,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激光冷却获得超冷气体原子这一世界尖端的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印刷术的第三次革命;季羡林教授完成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中文翻译,冯友兰教授《中国哲学史新编》、陈岱孙教授《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厉以宁教授《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罗荣渠教授《现代化新论》、孙钦善教授《中国古文献史》、肖蔚云教授《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制度》、费孝通教授《行行重行行》等一大批优秀学术著作问世;考古系发现的辽宁金牛山人类遗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此同时,北大教授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领奖台上,1986年廖山涛教授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次颁发的数学奖,1991年号称“小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被陈章良教授捧走,1995年王选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0.今日北大(2001-今)

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2000年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4年首批五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布,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名列其中,2005年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985”二期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动各方面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方针,随后工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艺术学院先后成立,展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全新思路。与1952年后的北大相比,目前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医药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第一流的师资队伍。2001年,王选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国家“最高”获得者;2005年,徐光宪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是继侯仁之院士之后的我校又一位获奖者;一大批教授在国内外频获大奖。截至目前,北大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位,北大的中科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同时,北京大学授予23位教授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享受两院院士待遇;14位教授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此外,北京大学现有95位“长江学者”(包括64位特聘教授、31位讲座教授),其中有人文社科“长江学者”13位;10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创新研究群体,8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08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4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7位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奖,以上各项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学术研究方面,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联合筹建),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居于明显领先地位。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评选了964个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北京大学有81个学科入选,其中人文社会科学29个,理科27个,工科8个,医科17个,显示了绝对性的优势。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2-2004年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11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排名前五(29项)和排名全国高校第一(14项)的学科数居全国之首。值得指出的是,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数学、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两项第二(天文学、地质学)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四个学科全部名列第一;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工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分别有三个和八个学科进入前五,基础医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排名第一。

教学方面,截至2005年底,北京大学共有5个学部、41个直属院系,有本科生专业101个,硕士点244个,博士点20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学科设置覆盖理学、工学、医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十个学科门。现有国家基础科研与教学基地18.5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2003年,北大四位教授入选首批百名国家教学名师;2003-2005年中,北大入选国家精品课程33门,总数居全国第一;2005年,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首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北大71位教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出任89席职位,反映了我校在高等教育界的首屈一指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四年一次的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001年北京大学共有24项获奖,其中包括特等奖一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都名列全国高校之首。2005年,北京大学再创佳绩,获得特等奖一项(合作),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非第一完成单位获一二等奖共7项。

2004年,英国权威媒体《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名列第17位,在亚洲高校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学;2005年,北京大学排名第14位,居亚洲第一。特别是国际学术声誉上,北大连续两年进入前十,表明北大的国际地位和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当前中国以及北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其国际知名度与区域影响力日益上升,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和高等教育表率的北京大学,正沿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稳步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