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麦吉迪

中文名:马基·麦吉迪
出生时间:1959年
出生地:德黑兰
简介:
马基.麦吉迪1959年生于德黑兰,青少年时期就对演戏深感兴趣,常参与许多电影的演出。1991年开拍第一部剧情片《Baduk》(手足情深),
首度获选1992年嘎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1995年开拍第二部剧情片《The Father》,先后获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圣保罗影展、突尼斯
影展等重要奖项;最富艺术成就的是《天堂的孩子》,不仅在伊朗本土影展囊括了3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票房也横扫千军
;进军蒙特娄国际影展也获得三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 最佳影片。更令人振奋的是它代表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或许是政治因素而败北,但?quot;虽败犹荣"。
正因为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马基.麦吉迪在伊朗被称为第三代电影代表人物 (阿巴斯是第二代) 。
马基麦吉迪是伊朗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天堂的孩子】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美国并获得近百万美金的票房
(创下伊朗电影票房纪录),接着又以【天堂的颜色】在美拿下更惊人的一百七十万票房(仅三十家戏院不到),成为既是得奖常胜军,又是
超级票房保证的伊朗之光。
马基·麦吉迪与其它伊朗导演的作品最不同之处,就是他独钟以家庭为背景的故事,喜爱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那份沉重与甜美。在进入影
坛十多年后,前伊朗文化部长哈塔米当上总统,积极推动电影事业的振兴,1992年马基迪终于得以执导他的第一部作品【手足情深】Baduk。
而1999,马基迪对亲情的探讨,又从手足之情转向父子关系,以一个盲童的暑期生活,看亲情中充满矛顿的爱与怨、寄托与负担。马基迪
说:「【天堂的颜色】是关于一个盲童发现大自然与世界万物的故事。对我而言,是关于看见与看不见...但什么是失明,一个看不见的东
西如何能让脸上的双眼看到并了解呢?我很好奇,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失明时,我能够看到什么吗?
伊朗电影常常以儿童为主角,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来看伊朗人民的生活哲学,充满童趣而温暖。伊朗儿童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剧情简
单、温馨感人,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天堂的颜色》等;我们试着以马基.麦迪吉的儿童片为参照,一起来感受伊朗
儿童电影的温馨。
马基.麦迪吉与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就是他独特的以家庭为背景的故事,喜爱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那一份沉重与甜美。在进入影坛
数十年中,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儿童电影上。
“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
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早期他对拍摄儿童电影并没有兴趣,由于受雇于"青少年天资发协会",在他们的要求下去拍摄儿童电影,一拍之下才知道儿童的魅力,并
且深深地了解到他们的观点比成人要有趣得多,这就是马基.麦迪吉痴迷儿童电影的根本原因。
“我常常觉得为什么伊朗大多数的导演都在拍儿童电影?”马基.麦迪吉认为,在伊朗电影中的儿童不仅仅是儿童,他们想去了解世界上正
发生什么事情,最好的儿童电影就是要表达他们所要传达的人生真谛。
而且拍儿童电影有个好处,不需顾虑检查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再者,成人一直比较感情用事及精神易受创,会眷恋过去,但从儿童
身上,你只会发现希望及对生命的热诚,伊朗电影常涉及生命的光芒进而受到世界 的肯定,主要就是这些儿童的参与。
在每个社会,都有富、贫的问题,尤其在伊朗这个问题非常凸显,所以马基.麦迪吉觉得唯有靠艺术去探讨才能激发当局者的省思。当然
,有人批评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贫穷程度令人置疑,怎么可能有家庭穷得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他们的疑点没有错,但在影片中(天堂的孩
子)所探讨的贫穷是从孩童的看法为出发点,是这两位兄妹认为他们的父母无力替他们购买新鞋,这种纯真的想法成年人是不容置疑的,鞋子
弄掉了,对孩童来说是一种悲剧。
“虽然孩童很容易亲近,但真正要了解并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不容易,但我却借着儿童而更能了解到成人世界,并能进一步与他们沟通。”
从影数十载,马基.麦迪吉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念。
目前,伊朗儿童电影正在形成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有“真诚电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
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而且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如同热爱人生一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