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彼岸
郑彼岸(1879~1975年),又名岸父,号伯瑜,濠头村人。少年有神童之誉,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后放弃功名赴日本留学,相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时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1906年与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以文章声讨清王朝。1910、1911年曾两次参加刘思复秘密组织的“支那暗杀团”,冀图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他与林君复回国后在澳门组织的同盟会南方统筹总支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武装活动。1911年回香山组织群众响应起义,并率领武装入城。县城光复后,又与林君复共率香军支援广州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广东都督府委任他为香山县第一任县长,但他婉言辞却,无意仕途。龙济光祸粤时,于1914年因受到广东都督府通缉而逃往美洲,飘泊20余年。1937年,中山县长杨子毅深知其人学识渊博,精通古学,治学严谨,勤于史实考据,特邀请他回国主持编修县志。抗战时期中山沦陷,他迁居香港,修志因此暂停。1946年,郑再次受聘主持修志。1947年中山成立文献委员会,修志工作纳入文献会,他仍任主委。在此期间,他手订编志大要、体例,搜集大量史料,把修纂县志作为晚年的主要事业。中山解放后,他转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1951年调省文物委员会,不久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郑虽信仰无政府主义数十年,但通过实践最终认识到不可能实现,故晚年转变为信仰马列主义。1975年病逝,终年96岁。著有《孙子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