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漕运博物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漕运博物馆
效果图

中国漕运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漕运广场内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而筹建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漕运博物馆建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漕运是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当时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当时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漕运总督署就设在今天的楚州区。

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经深入调研后,设计了两套规划方案。两套方案是作为一个新景点进行策划的,一古一今,各有千秋,但总的原则是以地下为主,地上一层,总高度不超过楚州古城标志性建筑——镇淮楼,不破坏周边整体空间效果。

本次规划设计的两套方案中,一套方案具有古典风格,地面建筑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与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其建筑面积为5170平方米,地面建筑总体为“品”字形布局。而另一套方案具有现代气息,其地面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并在其中融合了部分传统建筑元素,总建筑面积为4678平方米,地面建筑总体为“正”字形布局。

江苏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人杰地灵的淮安除了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外,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途经楚州。追溯历史: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漕运工作。漕运总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一般由勋爵大臣担任,权力显赫,不仅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及各种官兵约两万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等。位于楚州城市中心的漕运总督公暑是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建筑规模宏伟、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官署逐渐被毁坏,遗址也长年湮没于地下。2002年,在城市的建筑施工中,漕运大堂、二堂及其附属建筑遗迹被相继发现,并出土了大批的建筑石刻。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暴露后,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于2000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这一历史上重要的遗迹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保护,进一步较为完整的研究古代的漕运史,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先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建设漕运广场的基础上新建一座中国漕运历史博物馆。

如今,漕运博物馆已经在古城楚州动工兴建,计划在年底前竣工。主要陈列史料有:

1、古代漕运(运河水上运输)的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

2、与漕运及大运河有关连的图片、实物、文字、文章史料等;

3、漕运总督府内或者官衙府署使用过的工作与生活用品;

4、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曾经治理漕运事务的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曾‘监督楚州粮科院’的范仲淹、明代的陈瑄 、王竑 、唐龙、王玮、凌云翼、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穆彰阿、阮元、思铭、段祺瑞、杨锡绂、杨殿邦等 )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

5、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

6、有确切记载的有关涉及漕运的石刻,公文、奏章及其物品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