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镇
1、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凤仪镇凤仪镇位于贵州正安县的中部,古为正安州州城所在地,今为正安县县城所在地,经过撤区并村合组后,全镇共辖有5个社区和6个村,共计41个村民组。凤仪镇使是南距遵义市约140公里,贵阳市约295公里;北距重庆市约220公里,是黔、渝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和交通枢纽。全镇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总人口数近4.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万余人。全镇土地面积77.3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863余亩,其中水田面积1824余亩。
凤仪镇有企业1775个,其中工业企业627个,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419万元,人均国民收入2107元,粮食总产量达1.22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近300公斤,人均农业总产值1017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710元。
凤仪镇区位优势,提出“以工业化建设强镇、以产业化建设富民”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发展烤烟、茶叶、畜牧等产业,突出集镇建设牵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托S207省道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贫攻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项目建设力度;抓好“沼气池推广普及”、“黔北民居”建设、“四在农家”示范点创建、“整脏治乱”工作,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使凤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观,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两年来新建和改造了村级公路30多公里,自筹资金150万元新建了田生村办公楼、山峰村办公楼和镇计生综合服务大楼,争取180万元新建了梨坝完小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超过24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元。
该镇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城区优势和房地产开发等优势,大力培育新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城区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近年来,完成沼畜配套工程190户,完成植树造林11300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现金660万元,完成15200亩城郊绿化抚育管理;全镇新增就业2200人,再就业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2008年实现全镇沼气化率50%以上,粮食总产量达3554吨,油菜达515吨,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6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00 万元,城镇化率达78%[1]。
2、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凤仪镇凤仪地处云岭余脉老君山点苍山南缘,哀牢山起点北端,属滇西中山宽谷洪积区。悠悠波罗江自南向北奔流而去,注入高原明珠洱海之中。全境南高北低,呈狭长形,海拔从1980米至3117.9米,总面积30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10亩。是大理市的南大门,东与宾川为邻,西与巍山接壤,南与祥云、弥渡为界,山区占81.9%,坝区为18.1%,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为1078.9毫米,日照为2282.1小时。这里名胜古迹繁多、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以新型工业和仓储物流为主的第一城区和新型工业城。
全镇有13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712人,有白、汉、回、彝等12个民族。总户数15825户;距州政府下关11公里,有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广大铁路、凤太公路、环海公路、新民航路穿境而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19所完全小学,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完全中学,一个卫生院,一个文化站。国有、集体、民营企业达3000多个,年产值达20多亿元。
凤仪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它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为主要支柱的新型工业城。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有效灌溉率达98%,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工业发展园区初具规模以汽车制造为龙头,纺织工业城建成,水泥生产企业不断壮大,粘土、石材等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建筑建材为支柱产业,努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城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18%,凤仪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滇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省级文明小城镇”。
3、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凤仪镇是茂县辖镇,县府驻地。1636年建立凤仪镇,1953年起历经5次变更,1976年恢复凤仪镇,1985年前锋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29.7平方公里,人口2.3万。213国道、茂(县)黑(水)、茂(县)北(川)公路过境。辖静州、坪头、前进、南桥、水西、顺城、南庄、龙洞沟、禹乡、回龙山、甘青、园艺场12个村委会和内南街、外南街2居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盛产优质苹果、花椒。是茂县主要粮食、苹果、蔬菜生产基地。乡镇企业有酿造厂、农机厂。境内有皮革、汽车配件、地毯等厂。有建于宋代的茂州城遗址。
凤仪镇,凤仪取“百兽翔”、“凤凰来仪”该城在1979年列为全州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朝康熙宁年间,为土城,明朝洪武年间重修,并用砖石修建了东胜、南明、西平、北定四城门。明弘治六年(1493年)在内城东北两面凿壕,壕外加修外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内城,康熙五十五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委保宁通叛临修,把内城修成高2.7丈,周围270丈,垛口1039个,四门具有楼,城墙为内筑夯土外砌砖石,用桐油,石灰浆勾缝。民国至解放后,内外城被拆毁,现仅存内城南门及东、西、北部分残墙。南城门洞为拱形顶,砖石结构,拱高4米,宽4.9米厚16.6米,内壁书刻红军长征的革命标语。西城墙残长93.81米厚2.65米高6.9米,东北城墙残长54.16米,厚2.65米,高6.9米。茂州古城及城址东端发掘出土的先秦石棺葬对于研究古羌历史,明清建筑风格,和红军长征过羌寨提供了重要史证。传说茂州古城与四川巡抚年羹尧之死有直接关系。因他派人修筑的茂州城为2.7丈,宽1.8丈,超过清廷规定的省城墙高2.6丈,宽1.7仗的标准,故怀疑年羹尧有反叛朝廷,立“异邦”的野心,寻机将其杀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