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

皮娜·鲍什(Pina Bausch)
Pina Bausch1940年生于德国的佐林根,70年代至今为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舞蹈剧场(Deutsches Tanztheater)的开山鼻祖。2009年6月,鲍什被验出患癌症,5日后离世,辞世前仍工作不辍,数天前才与舞者一起登台谢幕。09年5月,德国大导演维姆·文德斯宣布将与现代舞大师皮娜· 鲍什(Pina Bausch)合作拍摄电影史上的首部3D 舞蹈影片《皮娜》。不幸的是,这一计划如今因为皮娜· 鲍什的突然离世而中止。6月下旬,皮娜·鲍什被诊断出罹患肺癌,5 天之后,她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一个几乎在黑色里包裹着自己的德国女人,在舞台上创造了几十部大胆、梦魇般迷惑而直抵人类心灵的现代舞蹈。皮娜·鲍什,在这个潮湿的夏天,抽完她最后一支烟,与魔鬼和天使一起去另一个世界舞蹈了。
自从正式担任乌珀塔尔舞蹈剧场艺术总监之后,皮娜·鲍什很少亲自在舞台上露面,不像这里的媒体所认为的那样— 一直在舞台上旋转。她更是一个永远让人惊呆的编舞大师,她经常坐在观众席里,看着自己的新作遭人唾弃。早年更有观众认出她而朝她吐唾沫。但她用她打破常规的身体语言征服了全世界。皮娜·鲍什成名以后,只出现在《穆勒咖啡馆》、《丹森》等极少数舞蹈作品中。
少年起开始在福克旺舞蹈学校Folkwang School学习古典芭蕾和现代舞,19岁时到了纽约跟随约斯·林蒙林、保罗·泰勒等现代舞大师学习,以后在1963年回到德国。经过10年的演员和编舞创作实践,从1973年开始,33岁的Pina Bausch开始出任德国的乌帕塔尔舞剧院Tanztheater Wuppertal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从这时开始,Pina Bausch马上着手她的“舞蹈剧场”想法的实现。两年之后,她的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春之祭》创作的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轰动,评论称之为“在约八十个《春之祭》版本中最为突出的”。
这以后,Pina Bausch继续沿着她的“舞蹈剧场”方式创作下去,《穆勒咖啡馆》、《贞洁的传说》、《蓝胡子》、《华尔兹》、《玛祖卡FOGO》、《康乃馨》、《1980》、《窗户清洗工》等都是她的强有力的作品,巡回演出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香港。关于她和她的作品的评信纸很多,大概最为形象和准确的是,“一个未被加冕的舞蹈女皇”。
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什的作品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她是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对她的作品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而她对现代舞蹈的贡献有目共睹,永不磨灭。
“我舞蹈,因为我悲伤。”这大概是皮娜·鲍什最标志性的艺术阐述,她将自己的孩提痛苦和德国战后的挫败感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制造了战后最隐秘同时又最绝望的舞蹈景象。在《穆勒咖啡馆》里,我们读到了和法斯宾德相近的梦游般的悲痛。而皮娜·鲍什毕生最伟大的创造,是将舞台的限制打破,有时候,她的舞蹈作品是一场混合了戏剧台词和行为艺术的综合体。她不像德国现代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986)那样,直接用毁灭性的物品来描述人类的恐惧,她的视觉是偏女性的,她经常让女舞者裸露半身,但表现得一点也不色情,反而非常绝望,仿佛那样的身体的解放,只是暂时地将内心的恐惧释放了出来。
皮娜·鲍什深凹的双眼明亮而深不可测,在她气质里面一直包含着羞涩和害怕。她为人亲和,同时对陌生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是一个在内心里搜寻谜团,经过压迫后,用身体彻底释放出来的女人。她大概非常明白纯粹的价值,即使在表达狂喜与沉痛的强烈对比时,她也不希望使用过分夸张的色彩来烘托那种已经燃烧了的内在情绪。她也不会像法斯宾德那样,经常愤怒到想用镜头射杀面前的演员。皮娜·鲍什的神经质的疯癫是内敛的,她紧张不安地抽烟,然后用更极端的舞蹈呈现给大家。

她是全世界观众翘首以盼的现代舞大师;
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
她是魅力无穷、令人窒息的女神,费里尼和阿莫多瓦也为之倾倒,将她的舞作引入自己的影片。
皮娜·鲍什是德国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为世上无人像她这般写下辉煌的舞蹈史。这位当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学校的神童、以及当今身为乌珀塔尔的芭蕾总监的编舞家,在不到十年之间排除万难,确立了这项舞蹈类型。如今,舞蹈剧场这个名词已和皮娜·鲍什的名字划上等号,无法分舍。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所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2007年9月20日,皮娜-鲍什率领乌珀塔尔舞蹈剧场首次进入中国内地演出,该演出由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主办,在天桥剧场奉上皮娜-鲍什最知名的两个舞蹈作品《春之祭》、《穆勒咖啡屋》。
传记:
《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译者: 林倩苇
作者: 约亨·施密特(Jochen Schmidt)
副标题: 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ISBN: 9787208073937
页数: 265
定价: 35.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年10月
作者简介 · · · · · ·
约亨·施密特(Jochen Schmidt),德国电视二台(ZDF)戏剧频道编导,主管戏剧和舞蹈节目。曾是《法兰克福汇报》知名舞蹈评论家,多年来一直研究、观察皮娜·鲍什的作品。
他不仅是德国舞蹈界的权威舞评家和史学家,而且据说是鲍什唯一信任的舞评家和男人。他长期观察、采访皮娜·鲍什,以感性、细腻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她的个性、生活、情感与作品。
部分作品:
《片段》Fragmente (1967)
《在时光的风中》Im Wind der Zeit (1968)
《在零之后》Nachnull (1970)
《舞者的活动》Aktionen für Tänzer (1971)
《唐豪赛─酒神节》Tannhäuser (1972)
《摇篮曲》Wiegenlied (1972)
《费里兹》Fritz (1974)
《伊菲珍妮亚在陶里斯》 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
《两条领带》Zwei Krawatten (1974)
《我带你到转角处》Ich bring dich um die Ecke und Adagio (1974)
《慢板─五首马勒的曲子》Adagio - Fünf Lieder von Gustav Mahler (1974)
《奥菲斯与尤丽蒂斯》Orpheus und Eurydike (1975),
《春之祭(西风/第二个春天/春之祭)》Frühlingsopfer (1975)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1976)
《蓝胡子──听贝拉·巴尔托克“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录音》Blaubart - Beim Anhören einer Tonbandaufnahme von Béla Bartóks Oper „Herzogs Blaubarts Burg“ (1977) 《与我共舞》Komm tanz mit mir (1977)
《蕾娜移民去了》Renate wandert aus (1977)
《他牵着她的手,带领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随在后》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sein Schloss, die anderen folgen (1978)
《穆勒咖啡馆》Café Müller (1978)
《交际场》Kontakthof (1978)
《咏叹调》Arien (1979)
《贞洁传说》Keuschheitslegende (1979)
《一九八○,皮娜·鲍什的一个舞作》1980 - 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1980)
《班德琴》Bandoneon (1980)
《华尔兹舞》Walzer (1982)
《康乃馨》Nelken (1982)
《在山上听见呼喊》Auf dem Gebirge hat man ein Geschrei gehört (1984)
《黑暗中的两支香烟》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 (1985)
《维克多》Viktor (1986)
《预料》Ahnen (1987)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 Palermo (1989)
《舞蹈之夜II(马德里)》Tanzabend II (1991)
《船之作》Das Stück mit dem Schiff (1993)
《悲剧》Ein Trauerspiel (1994)
《丹颂》Danzón (1995)
《只有你》Nur Du (1996)
《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 (1997)
《热情马祖卡》Masurca Fogo (1998)
《噢,迪朵》O Dido (1999)
《草原国度》Wiesenland (2000)
《交际场─六十五岁以上男女的版本》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 (2000)
《水》Água (2001)
《给昨日、今日和明日的孩子们》Für die Kinder von gestern, heute und morgen (2002)
《呼吸》Nefés (2003)
《天地》Ten Chi (2004)
《粗剪》Rough Cut (2005)
《月圆》Vollmond (2006)
《皮娜·鲍什的一个舞作,未命名》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