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状态

影视概况译 名:世界的状态
片 名:O Estado do mundo
更多外文片名:État du monde, Le.....France
影片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葡萄牙
对白语言:葡萄牙语 / 泰语 / 尼泊尔语 / 汉语普通话 / 法语
片 长:105分钟
色 彩:彩色
幅 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 音:Dolby SR
官方网站:http://www.pierregrise.com/distribution/L-ETAT-DU-MONDE
预告片[font color=#000000]:[/font]http://www.imdb.com/title/tt1058526/trailers
上映/发行日期法 国 France.....2007年5月24日......(Cannes Film Festival)
葡萄牙 Portugal...2007年6月16日
法 国 France.....2008年2月20日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segment "Luminous People")
Vicente Ferraz ....(segment "Germano")
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 ....(segment "Tombée de nuit sur Shanghai")
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 ....(segment "Tarrafal")
Ayisha Abraham....(segment "One Way")
王兵Wang Bing ....(segment "Brutality Factory")
-----
编剧 Writer:
António Pinto Ribeiro ....idea
王兵 Wang Bing ....writer
-----
演员 Actor:
Jenjira Jansuda
Sakda Kaewbuadee ....Luminous People
Babu Santana
José Alberto Silva ....Tarrafal
Lucinda Tavares
Paschoal Villaboin
-----
制作人 Produced by:
Luís Correia ....producer
Lihong K. ....producer: Brutality Factory
Isabel Martinez ....producer
Noé Mendelle ....associate producer (as Noemie Mendelle)
------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Rafael Cabeça ....(segment "Germano")
剧情简介《世界的状态》是一部集体作品,本片由葡萄牙Gulbenkian基金会为庆祝成立50周年而提供资金,请来六个不同国家的导演各创作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状态的短片,取景地从泰国到印度、巴西、葡萄牙、中国,主题包括生命、环境、政治、宗教、历史和城市几方面,最后构成一部105分钟的长片。
这六部短片分别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Luminous People》、巴西导演Vicente Ferraz的《Germano》、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Tombée de nuit sur Shanghai》、葡萄牙导演佩德罗·科斯塔《Tarrafal》、印度导演Ayisha Abraham的《One Way》和来自中国的导演王兵的《Brutality Factory》。
I.《发光的人/闪亮的民众》(Luminous People)

全片的开场作品,拍摄一家人在泰老交界的湄公河上为死去的父亲祭拜并把骨灰撒入河中。影片的前半段没有对话,只有一首清唱的民谣很感人,导演用镜头捕捉船上忧伤而压抑的气氛,每个人都默不作声,时不时地把手伸向水面撒着白色的骨灰和黄色的花瓣;影片的后半段小船返回时,老人们开始说起今后的生活,而年轻人则互相嬉闹着,仿佛突然之间所有的悲伤尽散去,此时夜幕也渐渐来临。。。
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看待生与死的态度,佛教中的生死轮回在现实中变成为其人已逝而新生,短暂的死亡无法阻止新生的脚步,黑夜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明亮的,这是所有6部短片里最具哲学涵义的一部。影像上依旧是典型的维拉瑟萨库风格,以晃动而略带粗糙质感的零碎片段拼接而成,和他在《祝福》《热带疾病》里一样。
II.《吉马诺》(Germano)

由巴西导演Vicente Ferraz执导。老渔民吉马诺与自己的侄子费尔南多和几十年的老搭挡纳林霍在巴西Guanabara海湾捕鱼,而那里停着各国的采油船早已把近海污染了,他们不得不驶向更远的水域寻找鱼群,却因为发动机损坏抛锚在大西洋中。夜风寒冷而刺骨,坐在船头的费尔南多抱怨着自己当初不该选择捕鱼而应该去踢球才更有前途,纳林霍在考虑要不要和女儿一起去城市里居住。他们都对现有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只有固执的吉马诺始终坚持着一辈子都在做的事。天亮时,一艘巨大的俄罗斯油轮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眼看着小船即将与油轮相撞,费尔南多和纳林霍选择了弃船逃生,而吉马诺却不愿离开,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残酷的现实。。。最终吉马诺还是被油轮上的人救起,而他也永远失去了工作。
这是全片故事性最强也是最动人的一部,讲述了一个坚持还是放弃两难的故事,但隐藏的主题很清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榨取和金钱收益远远赶不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1975年第一艘伊拉克采油船来到巴西Guanabara海湾,几十年来力量渺小的渔民与庞大的石油公司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吉马诺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已。而他悲壮的坚守最终却还是被他所痛恨的外国油轮救起,结局是无奈的,在人的生命和尊严面前,吉马诺的选择依然身不由己。
III.《唯一的路》(One Way)

印度导演Ayisha Abraham让被纪录者萨亚姆用画外音叙述自己的生活。萨亚姆从加德满都来到班加罗尔已经35年了,35年来他一直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每天很早起床给人洗车并担当门卫。35年前他和很多尼泊尔人一样无奈地走上那条通往印度的路,而35年后他依然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和所有班加罗尔的尼泊尔人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外来人,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看着原本贫穷落后的班加罗尔一点一点地成为如今印度的科技中心,而自己的生活毫无起色,萨亚姆常常会感到这座城市的陌生和遥远。。。难道这就是他唯一的路吗?
战争的存在始终是世界的伤痛,这部影片无疑是许许多多因为战争而被迫远离家园在异国求生的人们现状的缩影。像尼泊尔这样的小国几十年来政局动荡不安,内战不止,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他们背井离乡,做着卑微的工作,自己辛苦多年只为孩子们能得到稍微好点的教育,但事实是在别人的土地上他们永远属于外来民族,而等待国内的稳定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尽管那也许是看不到尽头的等待。
IV.《残忍工厂/巨变工厂》(Brutality Factory)

影片首先展示的是一座即将被拆毁的厂房,紧接着画面返回四十年前的一个黑夜。文革初期妻子因为丈夫而受牵连,被关在这座布满灰尘和铁锈的厂房里,经受着非人的拷打和逼问,她始终没说出丈夫和其他人的名字,她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想让丈夫受罪。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抵抗必然不会有好结果,在一次又一次折磨过后,奄奄一息的她听到的却是丈夫撞墙身亡的消息。。。影片再次从历史返回现实,整座厂房被付之一炬,远处两个年轻人正拿着灭火器喷着余火,而近处铁管敲打地面发出的一声声巨响仿佛是冤死的灵魂在撞击着人的心灵。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王兵首次尝试拍故事片,在这部短片里王兵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合一,向当代人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的伤痕?是像废弃的厂房一样把它彻底掩埋掉再重建吗?最后的场景无疑是隐喻的,灭火的人暗指那些试图抹去那段惨痛记忆的人。
V.《特拉法尔/土地》(Tarrafal)

葡萄牙导演Pedro Costa的作品,单调的画面、冗长的对白甚至连演员的动作都很少,嘎纳的评委会却把这部看成是全片的精华。由一对母子的对话涉及到遥远的佛得角和古老的神学,但主题过于深奥难懂,与其他几部短片相比显得很另类,而科斯塔的“戏中戏”又太抽象。全片由九个毫无变化的固定镜头组成,好像导演把机器架在那就让它自己拍去了,画面中做背景的树木几乎不动,音效也很静,只听到演员叽叽哇哇地讲个不停。
不知道科斯塔是不是有意突出对话还是在追求另一种极简主义,他的这部作品延续了之前《旺达的房间》和《前进青春》里固定机位的拍摄方法,而且似乎有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倾向。想当年他拍《血》的时候是那么有激情,黑白胶片、静态构图、间隔剪接。。。一切艺术的东西都玩,可后来却越玩越静了,不知是不是受了他的师叔蒙泰罗的影响,也想弄纯“声音电影”?记得蒙泰罗2000年的《白雪》(Branca de Neve)就是完全抛弃了影像而只用声音讲故事,但这种沉闷的实验风格并不值得更多人去尝试,有一个蒙泰罗和一对斯特劳布夫妇真的也就够了。
VI.《黄昏后的上海/上海夜幕低垂》(Nightfall Over Shanghai)

完结篇。15分钟内由7个镜头组成一幕夜上海景观,其中最后一个镜头长达9分钟。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首次用镜头解构上海这座城市,虽然早在30年前的《News From Home》时代她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城市电影风格了。这部明显要比之前科斯塔的那部强不少,虽然都是一样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但阿克曼用变化的影像和声音构建出的层次感就比科斯塔高明许多。固定机位、单调的拍摄角度甚至没有对白都不成问题,这只是个人风格而已,但至少应该学会用画面传递出点什么想法吧。
在所有表现城市异化的实验电影中阿克曼这部属上乘之作,她准确捕捉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很洋化的一面,而且并没有选择一个能拍到金茂大厦或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代表性建筑的角度。在她录下的现场声音中有许多节奏动感的歌曲,西班牙语、英语、法语、甚至还有波斯语,只是没有一首国语歌。无休无止闪烁着绚丽光芒的霓虹灯总让我联想到东京的街头,只有耳边偶尔传来路人的对话和远处不时出现的宣传标语才能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这就是上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
幕后制作关于导演
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早期受美国实验电影尤其是Andy Warhol的影响,拍摄很多有影响的电影,这部作品延续她自己的作品的风格,而且今天这部作品跟二十五年前的《蒙特黑旅馆》(Hotel Monterey) 一样同等有力。
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则是葡萄牙的很年轻的重量级人物,他的电影目前国内都还没有盗版DVD,他的纪录片(据说只有少数人看过)更是受到法国评论家的吹捧,在日本几乎得到所有的评论家的叫好。这部短片其实是《年轻人,向前行》(Juventude em marcha) 追加的遗嘱
泰国人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则是大明星了,可以说他是当下亚洲获得最高成就的年轻电影人,他在一访谈中,也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受到 Andy Warhol 的影响很大。他去年的一部电影在泰国被政府禁映,受到全球注目,有人发起全球签名的“自由泰国电影”抗议活动。
而王兵,自从他的《铁西区》诞生之后,他已经被西方吹捧为大师级电影人了,毫无疑问,《铁西区》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但王兵未必是一位大师。据说他的第二部片子就很烂,甚至进不了南京2007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葡萄牙]
发行公司:
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葡萄牙](2007) (Portugal) (theat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