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SA2防空导弹

SA-2是苏联第一代实用化的防空导弹系统,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设计局设计,1957年莫斯科五一节阅兵式公开。主要用于拦截敌轰炸机执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与100毫米高炮。
每个发射营装备六枚,发射架成六边形布置。导弹为两级发动机,第一级固体燃料助推段工作4-5秒,弹径0.645米;第二级发烟硝酸-煤油液体发动机工作22秒,弹径0.5米,推力2650千克。发射营的火控系统站能跟踪一个目标,利用三个信道同时制导三枚导弹拦截目标。
导弹战斗部重195千克,内装135千克炸药,低空杀伤半径65米,高空杀伤半径250米,平均精度75米。单发杀伤概率70%,三发杀伤概率95%。

载车为吉尔ZIL-157半拖车,最大时速35公里。

发射架为CM-63单臂全回转型,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电驱动,再装填时间10分钟。
雷达系统组成“匙架”(Spoon Reset)预警/搜索雷达,作用距离275千米
“边网”(Side Net)测高雷达。
“刀架”(Knife Rest)指示/跟踪制导雷达,作用距离65千米。
“扇歌”(Fan Song)制导雷达,发现目标距离70千米以上,自动跟踪距离55千米,采用机械双天线双波束扫描方式,能够同时跟踪6批目标并制导3发导弹攻击一个目标。

C-75系统与现代化欧美雷达相比,操作过程复杂,进入战位与接敌反应速度慢,抗干扰性能差。 但据说南盟击落F-117隐形战机的SA-2,就是因为这种老式大波长雷达可以微调後短暂侦测到F-117这种初期型隐形战机,美方对此说法尚无定论。
装备使用历史苏联以连为单位,中国以营为单位使用。
1957年12月苏联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到1960年已达到1000具以上发射架。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协议引进C-75防空导弹系统。1958年10月6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军区空军组建了地空导弹第2营;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徐州组建了地空导弹第3营。1959年4月,空军地空导弹各营赴西北靶场进行实弹打靶。1959年9月担负首都防空作战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导弹第2营在营长岳振华指挥下在北京通县张家湾上空击落台湾空军飞行员王英钦上尉驾驶的RB-57D侦察机,这是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1960年5月1日苏军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击落美U-2高空侦察机,俘获美军飞行员鲍尔斯。
1964年12月,中国仿制的HQ-1导弹系统初步定型,取得了击落敌机的战果,但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对C-75小改提高了电子对抗能力的HQ-2型,主要目标是U-2侦察机,于1966年试制成功。1967年6月定型。
埃及仿制型号为“Tayir as Sabah”。

苏联的型号发展
SA-2A:又称S-75 德维纳河(Dvina) [Двина],装备“扇歌”-A制导雷达、V-750或V-750V 导弹,1957服役。有效射程8-30km,有效射高450-25000 m。
SA-N-2A: 又称S-75M-2沃尔霍夫河-M (Volkhov-M) [Волхов]。在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捷尔任斯基”号上尝试安装了1座双联C-75导弹发射架和配套的雷达、弹库,效果并不成功。
SA-2B:又称S-75 杰斯纳河(Desna) [Десна],装备“扇歌”-B制导雷达,V-750VK或V-750VN 导弹,1959服役的第二代系统装备了更强大的助推段发动机,有效射程500-30000m,最大射程34km。
SA-2C:又称S-75M 沃尔霍夫河(Volkhov)。装备“扇歌”-C 制导雷达,V-750m导弹。是SA-2B的改进型,1961年服役, V-750m导弹射程提高到43km,最小射高降低到400m.
SA-2D:装备“扇歌”-E 制导雷达,V-750SM导弹。有效射程6-43km,有效射高250-25000m。
SA-2E:装备“扇歌”-E 制导雷达,V-750AK导弹。可装15kT核弹头或295kg常规战斗部。

SA-2F:装备“扇歌”-F制导雷达,V-750SM导弹。1968服役,针对越南战争与中东战争的教训,加强了抗干扰能力。
S-75M:又称伏尔加河(Volga)[Волга],1995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