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肥
fish manure;fish guano
将不能供食用的鱼类或废弃的鱼头、鱼尾、鱼脏等经干燥或沤腐制成的一种有机肥料。
含有丰富的氮素和磷素。
可用作基肥或追肥。
传统渔业养殖上,人们常用第一代渔肥化肥与第二代渔肥有机肥养鱼。这两种肥料来源广泛,易于获得。在利用自然资源、增收节支等方面曾为传统渔业作出过很大贡献。随着“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现代渔业的发展,化肥与有机肥的局限性与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污染环境、病害流行、利用率低。第一代渔肥化肥容易过渡产生蓝绿藻导致危害污染水质,而且容易使鱼虾塘底炙板结,次年以后再也难以肥水;第二代渔肥有机肥采用动物粪便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导致肥水同时鱼虾感染多病,而且溶解性差亩施用量大导致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基硫醇、三甲胺严重超标。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关注,各地政府也出台禁止使用未发酵有机肥及化肥养鱼。于是生物鱼肥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2003年最新推出的第三代酵素菌生物鱼肥因为首次采用生物技术显示诸多优点,明显盖过第一、二代渔肥获得了较大推广。但是经过近几年实践,第三代酵素菌生物鱼肥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其配方采用酵素菌发酵动物粪便垃圾虽然达到70℃高温,但是这只能杀死虫卵和细菌,对于动物粪便垃圾携带的大量病菌根本无能为力。而且使用粪便致使难溶于水而使被利用难度较大,亩施用量较大,肥水见效慢,大量粪便因为难溶而被滤食性鱼类直接采食,或者迅速沉于水底无法采光利用,更有甚者高温季节转化为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基硫醇等有害物质危害水体,导致各种水变及水产疾病。
第四代生物鱼肥在上述条件下应运而生。二年应用实践表明在改水调水、防病肥水、净水养水、环保高效等综合性能方面明显优于第一代渔肥化肥、第二代渔肥有机肥与第三代酵素菌生物鱼肥,将代表今后渔肥的发展方向。为了便于大家进一步正确认识第一代渔肥化肥、第二代渔肥有机肥、第三代酵素菌渔肥和第四代生物鱼肥的异同点,以下表对比说明,供广大用户参考。
类别
第一代渔肥化肥
第二代渔肥有机肥
第三代酵素菌生物鱼肥
第四代生物渔肥
营养成份
氮、磷、钾肥及复合肥
粪肥、堆肥、绿肥、污水等
化肥、发酵粪便、发酵垃圾
鱼浆菌体蛋白、活性小肽、微量元素、复合益生菌、固N解P解K菌
营养特点
养分单一,不全面
成分复杂,养分较全面
养分较全面,平衡
养分全面平衡
每亩用量
5-10公斤
10-20公斤
3-6公斤
1-2公斤
每亩成本
一般
较低
高
与化肥相当或略低
溶解性
较易溶解(P肥微溶易被固定吸附)
不易溶解(易沉淀)
不易溶解(易沉淀)
易溶解(P被发酵矿化吸收,能有效利用)
利用率
低
一般
一般
高
用肥类型
追肥(高温季节用)
基肥(低温季节用)
基肥(低温季节用)
基肥,追肥(全程使用)
用法
较方便
劳动强度大,用量难控制
方便
方便
肥水时间
速效当天见效,短效(维持5-7天)
缓效3-5天见效,长效(维持7-15天)
速效半天见效,长效(持续7-10天)相结合
速效半天见效,长效(持续7-15天),稳效相结合
培育生物
浮游植物丰富
浮游动物丰富
浮游生物与有益菌很丰富
浮游生物与有益菌很丰富
养殖对象
主养白鲢(传统放养模式)
主养滤食鱼,对花鲢较适宜
主养滤食性鱼类,对吃食鱼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有水产养殖
pH值
变幅大,偏碱
变幅较大,偏酸
变幅小,中性偏碱
变幅小,中性偏碱
耗氧量(COD、BOD)
较高
高
低
无
有害物质
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硫化氢、甲烷、氨氮等含量较高
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基硫醇等含量较高
能有效降解有毒物质,改善水质
水色变化
变色快,多为蓝绿色、灰蓝色
变色较慢,多为茶色、黑色、乳白色
变色极快,多为茶褐色、褐绿色、黄绿色
变色极快,初为茶褐色、褐绿色、后转黄绿色稳定
生物相变
藻相不良,以蓝绿藻为主,不易消化吸收
以浮游动物为主,但有害杂菌较多,易生病
藻相与菌相优良,但有害病菌较多,易生病
藻相与菌相优良,有益菌与浮游生物均易消化
水质特点
水质易老化,易转水
水质浑浊,肥而不爽且不稳定
水质肥、活、嫩、爽
水质肥、活、嫩、爽
鱼病情况
易中毒、发病
易生虫、细菌病毒病泛池发病
病毒病泛池发病
提高鱼体免疫力、抑制细菌性病害较好
环境评价
有一定污染
污染较重
安全环保
安全环保
商品鱼品质
有异味,肉质疏松,含水分重
异味较浓,肉质较结实
自然风味,野生形态、肉质结实、鲜美
自然风味,野生形态、肉质结实、鲜美
用肥趋势
限制使用(大水面)
有条件使用(需发酵)
粪便、垃圾来源广泛
大力提倡使用
综合效益
生态与社会效益较低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较低
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均较高
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