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30型护卫舰
德国海军的中期发展计划,将轻型护卫舰的研制列为其发展的重点之一。德国海军参谋长汉斯·鲁道夫·比墨在接受《士兵与技术》杂志记者的采访中说:“下一个年代,在我们舰队中服役的快艇将终结其使命……轻型护卫舰可独立抗击敌方从远海对沿岸的威胁”。作为地区性力量的德国海军非常看重近海防御,而轻型护卫舰在担负近海作战任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近海作战中,由于作战海域水浅,使用大型水面舰只会受吃水的局限,轻型护卫舰在制止冲突中可以弥补沿海前沿作战手段的不足,能够对来自远洋并构成沿岸威胁的敌舰进行独立作战;德国海军现有的快艇艇龄已逾20年,需要淘汰。加之在近海作战快艇的稳定性和海上自持力均显不足。因此,未来在德国沿海及北约联防海域内作战,需要有能够适合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水面舰只来取代现已陈旧的快艇。同时,轻型护卫舰作为海上战斗群的组成部分,在反潜与防空作战中可以对大型水面战舰联合作战,形成有益的补充。
1995年9月,德国国防部批准K-130轻型护卫舰项目。德国海军对K-130级轻型护卫舰实施近海作战的战术要求是:与其它舰只配合协同作战;实施炮战时,可同时攻击两个海上目标;同时利用反舰导弹攻击敌方第三个目标;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同时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电子战;直升机作战。德国海军还要求造舰成本要适宜,根据作战海域要求,该级舰应吃水浅,排水量应在1400吨左右。在上述战术性能前提下,德国海军提出主要性能参数应为:以经济航速航行时航程可达2000-3000海里;最高航速可达25-30节;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和低速航行的能力;海上自持力为7-10天;具备接受海上横向补给的能力;不设机库,但有飞行甲板,可起降NH-90级别的直升机;装备1吨重的灭雷具;降低红外、雷达、声和磁特征;居住条件可容纳70名舰员;携载1艘摩托救生艇和1艘高速小艇。
实际上,德国海军直到2001年才最终确定K-130级轻型护卫舰的总体设计。2001年12月12日,德国议会预算委员会通过了K-130级的建造计划。根据计划,2007年-2008年间,将有5艘K-130级轻型护卫舰正式服役,最终可能将会建造15艘K-130级轻型护卫舰。
K-130级护卫舰以布隆·福斯公司研制的MEKO小型隐身护卫舰为技术蓝本。该型护卫舰即将在马来西亚和波兰海军服役,其中,马来西亚订购了6艘满载排队水量1650吨的MEKO-A100型舰,首舰已于2001年6月开工,预计2004年服役;波兰订购了6艘满载排水量2100吨的MEKO-A100型621级舰,首舰也于2001年11月开工,计划2003年服役。德国海军订购的是满载排水量为1662吨舰型。
K-130级轻型护卫舰采用传统的单体船型,满载排水量定为1600吨。船体线条经过优化,提高了耐波性并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它外形紧凑,舰体正面呈“X”形,设备和小部件都隐藏在高高的防波板后,并在救生艇和武器发射系统上加装了雷达伪装网。战舰的红外隐身通常有两个解决办法:气冷和水冷。K-130级采用将海水抽进废气管的办法,可以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下将废气温度降低到150摄氏度以下。此外,在舷侧的排气口附近、吃水线以上部分还设置有喷管,可以产生一道水幕,进一步减少舰艇的红外特征。K-130级降低了水下噪声,为今后安装以声探测为主的反鱼雷防御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舰上还装有MES系统,可以降低舰艇周围的铁磁场场强,减小磁引信水雷造成的危险。
K-130级轻型护卫舰的动力系统由2台7.4兆瓦的柴油机和2个独立的可调桨距螺旋桨组成。续航力大于2500海里,最大航速26节,单螺旋桨工作时,最大航速可达20节。K-130级护卫舰装有双舵舵机,使该舰在具有较高机动性的同时,提高了在外海航行时的稳定性。
K-130级共编有65名船员,舰上的物资和弹药配置足以满足7天的作战需求。舰员的休息区域符合现代标准,每个舱室都设有自己独立的卫生设施,并为将来扩展任务时增加舰员预留了空间。
K-130级装有一门76毫米主炮和2门27毫米炮。其主要攻击武器是两套反舰导弹系统:RBS-15和“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瑞典萨伯公司出品的RBS-15导弹主要对付远距和大型水面目标,射程超过200公里,在复杂海况下对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锁定能力都比较强。可进行末端机动,具备二次攻击能力,必要时可攻击陆地目标。K-130级装备的“独眼巨人”S型导弹采用光纤引导,可对付小型、快速运动的水面目标和各种岸上目标;导弹操作手可在导弹飞行途中进行中继控制。“独眼巨人”由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K-130级轻型护卫舰共装有2组共8个垂直发射单元,分别安装在舰尾飞行甲板的两侧。K-130级装备2套21单元“拉姆”导弹发射系统,可用来对付直升机等低空目标,提供舰艇的点防空能力。K-130级还装有MASS诱饵发射器,其双型装药可分别对付红外或雷达寻的导弹。K-130舰艉有长达24米的飞行甲板,可起降10吨级的直升机。在船体结构的设计中,还为今后加装武器装备预留了空间和重量。
K-130级上的“战斗指控系统”改进自F-124型护卫舰上的相关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总线系统来联接遍布全舰的计算机网络,其生存力要远胜于传统的中央计算机系统。不过,德国海军决定尽可能延后采购该系统的硬件设备,以确保舰艇完工时可采用最先进的硬件设备。由于采用了萨克森级护卫舰的软件系统,从而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也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换代。
K-130级装有多功能阵列雷达、SPS-N-5000型电子支援系统、2个光电传感器和可调频敌我识别器(IFF),它们的天线设备均安装在主桅的稳定天线平台上。此外,该级护卫舰还装有KJS-N-5000型电子对抗系统,用来干扰敌军的战场图像和导弹。如果水面目标超出了舰载传感器的探测范围,K-130级将依靠外部信息源通过北约标准11号和16号数据链获得情报。K-130级上的通信系统包括军用无线电设备、民用海事移动设备、紧急与安全无线电系统。此外,卫星通信无线电传输和接收系统负责在超高频频段上与卫星进行通信。这些通信设备均由内置的整合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支持。它可对这些设备提供中央控制,并将信息传递到全舰的每个角落。K-130级的局域网是以商用技术为基础设计的,还提供对外网络如因特网的接口。
全舰的电力系统由4部柴油发电机供给,分别安装在2个发电机舱内。由于电力系统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电力,因此4部柴油发电机必须能独立工作。为了使军舰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通常在2分钟内)仍能正常战斗,由电力控制的重要武器和火控装置将利用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供电。
集成监视与控制系统(IMCS)是一种灵活的模块化航海工程自动系统,重要的操纵系统都受其集中监视与控制,全舰共分布5个工作站执行控制与监视功能。而战损情况、战损评估和快速损管措施则通过舰上的“战斗损管系统”(BDCS)来完成。舰艇的受损情况通过各个站点传递到BDCS,再由它来评估各个舱室或舰体的受损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损管建议。此外,K-130级还装有稳定计算机、舰载训练系统(OBTS)和录像监视系统。
该舰的辅助系统和构造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环保标准。舰上使用了众多的新技术,特别是加装了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属于低压型,在处理舱底污水时用超滤系统除去油渍。此外,舰上还装有2台反渗透装置,可用来制备纯净水。补给系统安装在前主甲板的左舷和右舷,可以在行进间为舰船补给水和油。K-130级上载有一艘快艇,在紧急状况下也可用作救生艇。舰上设立了海水灭火系统,水压泡沫喷雾系统则用来处理机舱内的火灾。为对付核生化袭击,K-130级上设有一个避难所,装有全套三防系统,在上甲板上还装有冲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