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佛山著名儿科中医师温玉书(1889-1943),原籍广东省东笑县人,生于1889年,幼读经书,后转攻歧黄术。由于勤奋好学,十八岁那年,便当起“先生仔”了。过去受人器重的中医,首要条件是出自名家祖传,且有多年临床经验。而他二者均不具备,为何能跻身于中医的行列,并稍有名气呢?

一、勤奋学习,精心钻研。温玉书善于把中医各家兼收并蓄,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个人体质,灵活运用药物对症治疗。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写出论文,考取各个时期卫生部门的证书。民国三年,以优等成绩取得了广州医学求益社的毕业证书。

二、出身寒微,医德高尚,对贫病者体恤入微。每天上午五时开诊,方便农民早出早归。在乙卯年特大洪水时,佛山的街道大部份被淹。他为了解除病者的痛苦,划着小艇走街串户,为病者诊治。对贫苦病者,一律义诊,还施药而治;对贫困的产妇,不但发给“生化汤”,而且主动把堡好的姜醋送上门,因而名声远扬。

三、 他牢记母亲“要乐善好施”的教导,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每年都进行施药、施米、施粥、施棉衣、施棺木(包括件工费)等义举。抗日战争初期,他给民众送雨帽,用油墨在帽顶写着“顶能抗日”字。以激励人们起来抗日。他对广大劳动者有深厚的感情,医术高明,讲究医德,常说: “医者父母心”。广大劳动者深得其利,又广为宣传他是麻痘、儿、妇内科专家,名声就更大了。

四、不墨守成规。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已萌发了中西结合、为病者治疗的思想。新法接种牛痘疫苗,本是西医的项目。但他在三十年代,己广为儿童接种牛痘疫苗,减少了天花的传染。患麻痘的病孩,若并发肺炎,他便采用内服中药,外敷消炎膏的方法,中西结合治疗,极为奏效。农村以旧法接生,封脐多出毛病,他则以新法治疗,做好断脐手术,避免了感染,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五、方便群众,配制成药。如鹅喉散、白喉散、猴枣散、麦精煎窝消化水、拔毒膏等均以中药制成。这些成药,配合内服药物治疗,颇为奏效,深受患者欢迎。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敌人的跺踊,于1938年下半年到香港行医,尽管易地而处,由于在佛山已有儿科专家的盛名,因而一经登报,新、老病者便登门求医。194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香港后,温玉书于1941年返回佛山,于1943年6月与世长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