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石城
赤壁石城:位于现在的老市区,唐贞观七年(公元63年)蒲圻县城从陆溪川中迁于此,当时无城,以山为

屏。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胡其高倡修,历经223年,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形成石城,城墙全部由条石砌就。城高7米,周长3.5公里,厚5.3米,城上砖垛高2米,石城建有6门,东曰“聚奎”,南名“迎薰”,西南“丰乐”,西谓“宝城”,西北“通汇”,北称“拱极”,陆水河环绕南、东、北、西4门流过,成为天然护城河。蒲圻石城是鄂南唯一幸存的一座石城,1968年拆除了“宝城”、“丰乐”二门,今存“聚奎”、“迎薰”、“通汇”、“拱极”4门和大部分城墙。
据《三国志·吴书》载: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吕岱先后均在蒲圻一带驻有重兵,吴主孙权3次在蒲圻陆口为诸军节度。赤壁之战时,此地曾筑土称营里,为鲁肃屯粮之处,今犹称鲁肃粮城。
地理位置赤壁石城湖边石刻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29°28’~29°55’,东经113°32’ ~114°13’。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整个图形象一个头西尾东的奔兔。为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南负幕阜山,北临长江。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南部连绵逶迤的是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大小山峰百余座,最高为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两侧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北部是滨江滨湖地区。境内有23条大小河流,全长327.2公里,构成陆水、黄盖湖、西梁湖三大水系,注于长江。还有黄盖湖、西凉湖等数十处大小湖泊,形成环山错湖的地域特色。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 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