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与克利希那观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拉达与克利希那观火
拉达与克利希那观火

【名称】拉达与克利希那观火

【类别】细密画、名画

【年代】公元18世纪

【属地】现藏印度西姆拉旁遮普国立博物馆

【简介】

在印度的帕哈里派细密画中,以康格拉细密画为最富诗意。有的画上层层叠叠有多层情节,有的从描绘手法上加强形象的音乐性,故这种画常被称作音乐的绘画。印度的艺术理论家也强调:画家作画应与音乐相谐调,从形象上唤起和暗示这种音乐性,把它转变为具有视觉的价值。其次,我们发现这种画与我国敦煌的千佛洞壁画十分相似。中国敦煌早期的壁画受到波斯与印度细密画的影响,而印度的细密画正是波斯绘画影响的产物。

故这一幅拉达与克利希那观火从处理手法上看,有着更多的波斯绘画的特征:画面分几个层次,突破了时空观念,把不同地区和时间的事揉进一个画面中。以克利希那与拉达这对情侣为主线,展开着不同的场面。在闺房内的一对情侣以开窗的方式展现:拉达搂着克利希那,显出惊恐情绪,克利希那指着窗外失火处,说明已有人登梯救火。左边是正在登梯灭火的家奴,一幢失火的楼房窗口正冒出熊熊火舌,由于惊扰,连院子里的猪羊群也仓惶逃出厩棚。在右下角,是一院内的生活场景,奴隶们鱼贯而入,在向宫内送贡物。贡品被高高抬起,进贡者露出严肃的表情。 这画与前一幅《克利希那为拉达遮雨》不同,传统的技法更多一些。表现克利希那的恋情传说,是印度民间艺术常用的题材。它与印度的史诗、民歌、湿婆教诗篇等有着同样的普遍性,是印度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精神领域。但这种题材有时也出现一些矫饰成分,甚至还有色情的描写,这在民间也是不少的。

黑天克利希那的故事连印度儿童都熟悉。据传说,黑天的一生,是在快乐的田野环境中和游玩嬉戏中度过的。他在农村劳动,爱好吹笛。他的笛声激动过田野的少女少男,由此引出许多牧歌式的恋情故事。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此类题材的作品遗存很多,有些画得十分精美。此画现藏印度西姆拉旁遮普国立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