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安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诗意地安居

版权信息作者: [德]海德格尔 编著,郜元宝 译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1

字数: 113000

页数: 150

开本: 32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6619377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 >> 世界哲学

定价:¥14.00

编辑推荐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内容简介本书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精选出一百六余条语段,以“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为题分为五大章,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

作者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并于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因为他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局禁止他授课。海德格尔对于他与纳粹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还说,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与伟大之处”。

目录译序

一 存在的真理

1 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2 存在的领悟

3 应该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追究它们

4 生存问题总是只能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来澄清

5 此在充当的就是首先必须问及其存在的存生者

6 存在与真理“同行”

7 真理不是一种“符合关系”

8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

9 哲学的耻辱

10 “主客体关系”:一个不祥的哲学前提

11 “产体”非“人”,也与“我”无关

12 “世”就是在的所在

13 严格说来我们在一个其上主要有在的状况中

14 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看护者和邻居

……

二 思想的任务

三 语言是存在的家

四 人,诗意地安居

五 技术和人的命运

媒体评论

书摘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叫我们取消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而是逼使我们去正视它。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然而这种平常的可理解性,恰恰表明它的不可理解性我们总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的领悟中,但同时存在的意义又归于晦暗,此种平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情。不管此种存在的领悟如何摇摆不定,稍纵即逝,或者仅仅是望文生义,但是,此种总是可用的存在之领悟的不确定性本身,乃是一种有待澄清的积极现象。只要存在是我们要问的东西,只要存在是指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的追问中,存在者本身恰恰是要被追究的。就是说,应该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追究他们。但是,要想让存在者不受歪曲地展示其存在的特征,存在者就必须以其自身的缘故,事先已然如其所是地成为可以接近的东西。生存问题总是只能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来澄清,此在充当的就是首须问及其存在的存在者,存在与真理同行,一般以为,真的就是知识。知识即判断。在判断中,必须把作为实际心理过程的判断活动同判断所称述的观念内容区分开来。

说一称述“是真的”,意指此陈述如在者自身所是的那样揭示此在者。

真理根本没有认识和对象之间的符合的结构,此一符合是在这个在者/主体和另一在者/客体相似的意义上讲的。

作为揭示着的存在(Being-uncovering)的真在(Being-true),真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使这种揭示活动成为可能的东西在更为本源的意义上必然被称为“真”,真理的最原始的现象首先由揭示活动的生存论及存在论基础显现出来。揭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本来是“真”的亦即揭示着的在者,就是此在。此在就在“真理之中”。真理,从最本源的意义上来理解,乃属于此在的基本状况。此在一词所指的正是这个生存质(existentiale)。

实在,仅当它是世界内在的在者时,才是本质上可以接近的。

从存在论上讲,一切接近这种在者的方式,均奠基于此在的基本状态,即在世界中存在。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一扫任何怀疑主义,为“我们之外的物的定在”提出确凿的证据,康德把这件事称为“哲学和人类一般理性的耻辱”。

只要“认识世界的现象”一被把握,它就被赋予一种“浅表的”形式化的解释。这种情况的证据是:在主张认识是“主客体关系”的做法中,“真理”却是空空如也。主体和客体并不对应着此在和世界。

当人成为源初的和唯一真实的“呈现者”(subjectum ),那就意味着:人变成了这样的存在者,其他所有的存在者只有在人的存在的平面上才能够为它们自己的存在和真理找到立足的根基。人成了其他所有的存在物都与之攸切相关的一个中心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关键一点在于:在人的人性作为站出来存在的那个规定中,本质的东西是在而不是人,是那作为站出来存在的出窍之维的在。人,作为在之向外存在的对抛(Gegenwurf ),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比“理性动物”更多;他更少与从主体性设想的人有牵连。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的看护者。人在这“更少”中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他是有所收获的-他抵达了在的真理。他获得了看护者的本质的赤贫。看护者的尊严在于:他被在本身换去保护在的真理。召唤是作为抛来到的,此在的被抛就源于此一抛。就人的本质在在的历史中的展开来说,人是这样的在者,这个在者作为站出来的去在的在,就在于他住在在的近处。人是在的邻居。

我们这样来思人的伟大本质:它属于存在的本质,存在需要它将存在的本质保护在其真理之中我们深思:我们必须如何去思?

因为思是真正的行动,如果行动是真正的参与,而参与又是对存在的本质施以援手的话。这就意味着:为存在的本质而在存在者中间准备/建筑存在在其中使自己及其本质达于言词的住所。语言首先为一切有目的的深思提供道路或僻静的小径。没有语言,一切思想和行动就没有能够借以激发和发挥作用的那一度。因此,语言本来并不是思维,情感和意志的表达。语言原本是人的本质在其中首次可以符合存在以及存在的召唤并且在此符合中归属于在的那一本源的维度。人和存在这种本源的符合,明白地实现出来。即为思。通过思,我们才第一次学会安居于存在的天命的超越之境,亦即安居于框架的超越之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