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于斌(1901年4月13日-1978年8月16日),字冠五,号希岳,后改为野声,洗名保禄,黑龙江兰西人,曾任天主教南京总教区总主教、第二位华人枢机、天主教辅仁大学在台复校后首任校长等。
若瑟屯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4月13日,于斌出生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将军辖区兰西县(当时尚未建省)。于家祖籍山东省昌邑县(现山东省昌邑市)于家庄,清朝末年,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在于斌6岁时,父亲于水源去世,7岁时母亲萧氏也去世。因此于斌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生活并不富裕,也和其他乡村少年一样去放猪,但有机会进私塾接受教育。
1912年(民国元年),于斌11岁时,他的祖父母迁居到海伦县若瑟屯(今海北镇),这件事对于斌一生的影响极大。因为若瑟屯正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一个天主教村庄,正如河北省的东闾村、山西省的六合村和察哈尔省的西湾子一样,这一类天主教村庄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天主教徒,宗教气氛浓郁,是各教区内年轻神父和修女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天主教会报以厚望的发展基地。地处塞外的若瑟屯在这一类天主教村庄中资历最浅,在1902年才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陆恒之(Rev.Roubin)创建,但几年间吸引来上百户天主教徒,1909年村里建成了哥特式的圣若瑟大教堂,可容纳3000人,钟楼高达43米。
于斌的祖母在迁居若瑟屯后不久,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不久陆神父发现于斌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先后保送他进入海伦县的高等小学和黑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希望他将来能担任村里的教师。于斌在14岁那年洗礼,圣名保罗。他的字野声则来源于圣经中圣洗者约翰的旷野之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于斌18岁,正在黑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他被同学们推为学生团团长,多次在街头发表演说而风靡省城(齐齐哈尔)。当时的黑龙江督军鲍贵卿准备逮捕他,于斌被迫辍学,返回若瑟屯避风,当了一段时间绸缎铺的伙计。
1920年,于斌19岁,就在这一年他立下志愿,准备终身修道。不过因为他是家中长房唯一的男孩,陆神父劝他谨慎从事;最后由于得到祖母的大力支持,于斌得以顺利进入位于吉林省城(吉林市)的吉林神罗修道院,学习时间一共是四年,先在小修道院学习基础课程——拉丁文,中间到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文一年,然后再回到吉林的大修道院学习神学。
罗马
1924年,于斌23岁,被保送到罗马传信大学研读哲学、神学。1925年获第一个博士学位——罗马圣多玛斯学院哲学博士。1928年12月22日,于斌在罗马被祝圣为神父。1929年,他又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传信大学神学博士,并在亚保利纳大学研究教律。1929年,教廷委任于斌为外交随员,派驻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服务;日本占领东北后,于斌曾在罗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反日救亡宣传。1931年到1933年,于斌在梵蒂岗图书馆担任管理员,负责整理中文部的书目、档案,并有机会研读馆藏的大批中国古籍。1933年,他担任罗马传信大学中文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史。同年又获得他的第三个博士学位——意大利国立伯鲁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公教进行会
1933年,于斌离开已经居留10年的罗马回国。回国后,任中华全国公教进行会总监督 ,又兼任教廷驻华全权代表公署秘书、天主教《益世报》总发行人;1934年,被教廷驻华代表公署委任为中华全国公教学校视察主任;于斌拥有三个博士头衔,精通拉丁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语言,外表高大英俊,又颇有口才和组织策划能力。1936年,第一次全国公教进行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于斌发起“献机”运动(捐献飞机),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天主教徒不爱国的成见。1934年,于斌又受聘为北平辅仁大学董事长及伦理学教授。
南京主教
1936年7月17日,于斌被教皇庇护十二世任命为当时首都所在的南京代牧区主教,领衔Sozusa in Palaestina城主教;1936年9月20日,在北京西什库救世主堂接受了教廷驻华全权代表玛利奥·蔡宁总主教的祝圣。当时民国政府特令津浦铁路增添一辆“花车”以欢迎他莅临南京。
1937年,抗战爆发,于斌随政府西迁重庆, 担任国民参政会议员,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又发起百辆救护车运动。抗战期间,他曾前后八次前往欧美国家,到处发表演说,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援助。曾三次面见美国总统罗斯福;中国得到的第一批美援就是于斌的功劳。蒋百里钦佩其为外交奇才,向蒋介石推荐。从此于斌与蒋家父子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1938年被国民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由于于斌经常忙于各种政治活动,也被媒体称为“政治主教”。
1943年,于斌赴美国,在华盛顿创办中美文化协会,促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特别重要的是,于斌在华盛顿积极活动,最终促成美国政府修改移民法。1944年以前,华侨在美国不能享有永久居留权,不能购置不动产,男子到美不能带妻子,因为怕有中国孩子生在美国而成为美国公民。于斌发动不少美国友好人士作证,批评这种歧视性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人(等于供给日本五百架轰炸机),也深深损害了美国的声誉,必须立即修改。于斌争取到了一些国会议员及众议院议长的支持,1943年修改了移民法,每年准许105名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并取得永久居留权。自此以后,美移民法即逐渐有利于中国人。1945年9月,抗战结束,于斌也得以返回自己的教区——南京。
1946年4月11日,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天主教正常体制──圣统制,于斌升为南京总主教,成为仅有的3个华人总主教(田耕莘、于斌、周济世)之一,当时,于斌还致力于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西安、重庆6个城市设立《益世报》网,并筹组天主教广播电台。次年又在南京创办鸣远新闻专科学校(纪念雷鸣远神父)。1948年,于斌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主席。
辅仁大学校长
在国共内战结束前,于斌遵照梵蒂冈的命令,离开南京前往美国,在纽约成立中美联谊会。1954年到了台湾。
1959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委托于斌在台北恢复辅仁大学,并任命他为校长。次年,在台北县新庄兴建校舍,宣布辅仁大学正式复校。于斌将辅大校训由“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改为“圣美善真”,原句则移至其亲撰之校歌内。而辅大歌词内有一句是“三知求是,明德日新”,所谓三知是指“知人,知物,知天”。
1966年,鉴于其中华文化的造诣,于斌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不久,又担任“中华学术院”哲学学会会长。 此后,还相继担任过“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电视公司”常务董事等职务。
在梵蒂冈逝世的枢机
1967年,第一位华人枢机田耕莘在台湾去世。1969年4月28日,教宗保禄六世任命于斌总主教为第二位华人枢机,5月19日在梵蒂冈举行加冠典礼,于斌在新祝圣的枢机中名列首位。
1971年1月27日(春节),于斌枢机在台北市师大附中礼堂,首次举行祭天敬祖大典,曾引起争议。但这个传统沿续至今:每年3月,天主教辅仁大学仍有举办,并成为该校特色。
1978年8月,教宗保禄六世逝世,全世界的枢机都前往梵蒂冈参加丧礼并选举新教宗。教宗逝世十天后,8月16日,于斌在梵蒂冈因心脏病猝发去世,未能参加新任教宗的正式选举。不过因此得以同时有94位枢机参加了他的丧礼。
于斌的遗体今日安葬于辅仁大学校园。与傅斯年成为台湾唯二葬于校园的校长。
继任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亦在一个月后去世。10月16日,来自波兰的沃伊蒂瓦,即若望·保禄二世当选教皇。这位新教宗坚决反对共产主义,正符合于斌对新教宗的理想人选。
2.山东农业大学教师200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2004年6月在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轻工业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室外环境设计,公共绿地设计,商业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等课程.
(一) 先后参与设计了多项室内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实施方案,主要有:
1. 2003年设计完成了山东省卫生学校新校区规划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
2. 2004年设计完成了茌平人民广场城标设计
(二) 主要获奖情况:
1. 2002年,设计作品入选第三届荣花边杯美术新人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主办)
2. 2004年,作品《孝文化广场设计方案》获"为中国而设计"中国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赛专业组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3. 2004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国55周年美展"暨"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山东预选展",并获三等奖.(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3.赣榆高级中学教师男,1971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赣榆高级中学英语教师,连云港市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市高三教学先进工作者,赣榆县骨干教师,2005年参加江苏省教育厅骨干教师赴澳洲培训。
教学之余注重理论学习,发表省级论文多篇,在省、市学科论文评比中获,在省普通高中学科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中获奖,参加过国家、省级课题研究。
4.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斌,男,1962年9月出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现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受教育情况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阜新矿业学院采煤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
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参加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学习。
工作简历
1982年8月至1985年9月 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技术科助理工程师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 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
1988年7月至1990年6月 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技术科科长、工程师
1990年6月至1997年3月 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7年3月至2000年9月 大同矿务局大斗沟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000年10月至2002年5月 大同矿务局通风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2002年5月至今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成优高工
主要研究领域及成绩
于斌同志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煤矿开采技术研究,在采煤方法,顶板控制,特别是在坚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煤矿安全开采技术(包括防火技术、防治瓦斯、防治水)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为大同矿区“两硬”条件下的特殊开采方法和综采高效开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也有突出贡献。
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研究走在了国内最前列,他设计的连续采煤机刀柱采煤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两硬”条件下的短壁开采技术、大采高综采技术、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等研究成果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二十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项。
于斌同志不仅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还注重理论研究与探讨,坚硬顶板控制研究,丰富了顶板控制理论。在《煤炭科学技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四篇,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等优秀技术论文。
鉴于他所取得的成就,1998年被煤炭部评为专业拔尖人才,2003年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
5.抗美援朝烈士
山东省蓬莱县人,1925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51年4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