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鸮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鹰鸮
中文目名: 鸮形目
中文科名: 鸱鸮科
中文属名: 鹰鸮属
同物异名: Strix scutulata Raffles, 1822,
中文俗名: 鸟猫王 青叶鸺 褐鹰鸮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 Ninox
拉丁文种名: scutulat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Raffles, 1822)
英文俗名: Brown Hawk Owl
鴞形目鸱鴞科多种猛禽。北方鹰鴞(Surnia ulula, 即猛鴞)体长约40公分(约16吋),尾长,翅短而尖(与鹰翅相似); 脸盘不扩大到眼上,没有耳羽束;吃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白天猎食而不像其他鴞那样夜间猎食;它分布于北欧、北亚和加拿大。其他还有新几内亚鹰鴞丛鹰鴞(Uroglaux dimorpha)和鹰鴞属(Ninox)的18种,白天夜晚均活动。东方鹰鴞(N. scutulata)体长约20公分;分布自印度尼西亚到斯里兰卡、喜马拉雅地区、日本和西伯利亚的东部。大鹰鴞(N. strenua, 即猛鹰鴞)见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体大,体长约50公分;捕食鹊、兔、鼠和兔鼠等。
【形态】中型猛禽。全长30厘米左右。无明显的脸盘和领翎,额基和眼先白色,眼先具黑须。头、后颈、上背及翅上覆羽为深褐色,初级飞羽表面带棕色。胸以下白色,遍布粗重的棕褐色纵纹。尾棕褐色并有黑褐色横斑,端部近白色。嘴铅灰色,跗跖被羽,趾棕黄色,爪黑褐色。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分布】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牛姆林武夷山(福建)董寨鸟类鸡公山凉水兴凯湖后河长白山鄱阳湖鄱阳湖武夷山(江西)双台河口荣成天鹅湖缙云山金佛山哀牢山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高黎贡山清凉峰天目山(浙江)瓦屋山安溪云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大别山桐柏山天目山秦岭
【习性】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繁殖】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濒危等级】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