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茂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唱‘周姑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把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群众称之谓“打冒”,因此又称“冒肘鼓”,此后谐其音称之谓茂腔。其特点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俗称“拴老婆橛子戏”,

由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演出,颇受好评。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和高密三绝一起称为“高密四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