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

上海九院概况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前身“伯特利医院”创建于1920年,1952年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1964年正式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至今已走过八十多年的辉煌历程。
八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九院几代人的奋发努力,已建成一所以口腔和整复外科为特色的内、外、妇、儿临床各科齐全,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1~1998已连续八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九院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基地。还设有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和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全院核定病床757张,口腔椅位150台,28个临床科室,1 2个医技部门。全院医务员工2000余人,拥有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著名专家、教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名,正副教授、主任医师400余名。医院重视学科梯队建设,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正在健康成长。近十年来医院发展迅速,创建了现代化的门急诊楼、整复外科大楼、口腔门诊楼、外科综合大楼、在建的20层的口腔整形大楼属国内规模一流、口腔保健中心、激光美容中心等。医院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牙科设备、激光设备、大型手术显微镜、磁共振、DSD、CT、震波碎石机、彩超、B超、钴60等先进的设施和设备。
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九院人”不懈努力,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卓著。口腔颌面外科、整复外科、骨科、口腔内科是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口腔修复、口腔材料是上海二医大的重点学科。血管外科、眼科院级重点学科也在竞争中崛起。
口腔、临床医学院有27个教研室。近十年培养本科五年、七年制医学生近700名。设有博士点7个,硕士点1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导20余名,硕导近60名,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0余名。每年还接受国内外百余名医务人员来院学习、进修。
坚持“科教兴院”的方针,近十年承担科研项目292项,其中获国家、部、市以上的成果奖104项,获得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5项,获科研经费约5,000万元,已发表论文3,235篇。还承担了国家重大课题<组织工程基本科学问题>“973”项目,曹谊林教授任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明、严谨、团结、奋进”是九院的院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提高综合实力是九院办院宗旨:“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设施”是九院创建目标。九院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新千年、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业绩。
上海九院历史

创始人石美玉医师。1873年生于湖北黄梅,是我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师,1896年毕业于密执安(Michigan)大学,归国后在九江创办但福医院及护士学校,并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920年自九江来上海创办伯特利医院(九院前身)
1920年石美玉医师与其友人胡遵理教士自九江来上海,并创办伯特利教会。作为教会事工之一,她们在制造局路565号设立医院、护士学校,并相继设立小学、礼拜堂及孤儿院等机构,由石美玉负责。1922年,石美玉等买下制造局路639号内的几间民房,并对邻近的39亩荒地进行改造修建医院,这就是九院的前身。当时有9名医生、6名护士、3名职工。
1938年5月,遂在当时的法国租界内的复兴西路21号(原名伯赛仲路)租用房屋设立分院,在八仙桥西藏南路169号设立诊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伯特利总院陆续复原。石成志代院长,梅国贞医务主任主持医院工作。1949年,病床增至60张,增设儿科、眼科、牙科、骨科。1951年伯特利医院一致请求政府接办医院,并订立爱国公约,同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军代表正式接管伯特利医院。
1952年12月,伯特利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分院和诊所相继停止业务。1957年1月第九人民医院划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儿科系教学基地。1958年10月,第二医学院将儿科系调整到新华医院,九院重新划归市卫生局,属蓬莱区领导。
1958年6月12日江南造船厂青年工人徐伟,因被机器撞击头部引起严重脑部损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经九院医务人员奋力抢救于10月14日痊愈出院,获得中央卫生部的表彰。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有院长魏原樾代表医院赴北京出席文教战线群英大会。
1964年,第九人民医院再次划归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口腔系教学基地,并陆续由瑞金及仁济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充实九院。
1965年12月,口腔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从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迁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正式列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教学医院。
1985年6月1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第二医学院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8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同年,成立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1989年又成立上海市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1995年著名整复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著名骨科专家戴尅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九院医院建设“十五”规划启动,发展目标是:以口腔、整复外科和骨科为特色的内、外科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部分或大部分学科能成为亚洲医学中心之一。新世纪为九院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上海九院院训九院院训: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九院院风:优质、文明、廉洁、规范
九院精神:精修医术、诚炼医德、广纳贤才、齐铸九院
九院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九院创建目标: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设施
上海九院专家张涤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整复外科

1941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级终身教授,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原主任,“211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
学术任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原主任委员,现任顾问。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亚太地区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学会会议主席(2000年10月,上海)。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大会主席(2002年10月,上海)。
主要专业特色:严重颅面畸形的整复;显微外科和各种器官再造;严重烧伤后遗症的矫治;其他有关体表畸形、缺陷的疑难杂症。著有专著:主编《整复外科学》、《修复重建外科学》、《实用美容外科学》、《颅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等8部著作,参加中外文出版参考书专章编写共30余册,发表论文200余篇。各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1、2、3等奖共23项,发明奖1项。1999年国庆前夕,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邱蔚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和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作为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培养了大批中青年专家。1986年起他成为国际牙医学院(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Dentists)院士。1999年起代表我国担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会(IAOMS)理事(中国仅一名)。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专业特色: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口腔颌面部显微外科和器官再造;颅颌面联合切除治疗晚期口腔恶性肿瘤;口腔颌面部疑难杂症。
著有专著:连续四版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2002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等8部权威经典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90多篇。同时,还是《上海口腔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及20多部相关专业杂志编委。各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1、2、3等奖共23项,发明奖1项。1997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奖。
戴尅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骨科
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二医九院临床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二医大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张江医学内植物工程联合研究所所长。
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用于人体内部,并发明多种形状记忆合金医用制品,因此在国际会议上被授予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奠基人金杯。在国际上首先研发骨粒骨水泥,植入骨腔后新骨可长入骨水泥而兼具机械和生物学固定作用,已用于人工关节固定和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修复,有关论文在国外被广泛引用。在国内最早将CAD/CAM、快速原型技术等用于定制型人工关节,创造性提出优先区定制概念。在国际上首先研发了能提供多平面360°活动的新型人工肩关节、人工全距骨+全踝关节,4种不同的髋臼支持托、5种四肢肿瘤假体、半骨盆假体等,均成功用于临床。在步态与平衡功能定量测定、内固定应力遮挡效应、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骨质疏松症、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一等奖、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26项奖励,以及首届上海市发明家、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与奖励。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促进海内外骨科界的交流,创立了“华裔骨科学会”,并任第一届会长。为推动亚太地区人工关节的发展和交流,筹建了亚太人工关节学会,担任会长和秘书长,并将永久秘书处设在九院,为国内外骨科交流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经法国外交部与卫生部批准,被授予地中海大学荣誉博士称号,是获得该殊荣的唯一亚洲人。
戴教授还兼任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20余个学术团体职务,是医用生物力学、中华骨科杂志等14本国内、外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先后负责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教委、卫生部、上海市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30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指导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编写专著32部。
九院整形专家曹卫刚: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脂肪抽吸减肥身体雕塑成形、颜面癌症窝囊开播术以及淋巴水肿的显微外科治疗等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曹谊林: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颌面部整形、美容
专家门诊名称:颅颌面美容整形
程开祥:
职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疗专长:生殖、四肢整形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戴传昌:
职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疗专长:鼻、耳的美容、整形与显微修复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董佳生: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显微外科修复再造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冯胜之: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颅面畸形的诊治、眶距增宽
专家门诊名称:整复外科
干季良:
职称:副教授 医疗专长:淋巴医学、肢体淋巴淤滞性疾病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胡鸿泰: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整复外科专业中的各类手先天性畸形
专家门诊名称:整复外科
黄文义: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泌尿、生殖器官的缺损畸形与再造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美容
李青峰: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神经创伤、整形、美容外科、手外科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美容、手创伤
李圣利:
职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疗专长:美容外科和显微淋巴外科手术
专家门诊名称:整复外科
林晓曦: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专家门诊名称:整型外科
刘宁飞: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周围淋巴循环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刘伟:
职称:教授 医疗专长:瘢痕增生的临床治疗
专家门诊名称:整复外科
穆雄铮: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颅、眼眶、颌面部畸形整形;颜面轮廓整形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濮哲铭: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各种面部美容和躯体外形塑造
专家门诊名称:整复外科
祁佐良: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医疗专长:颅颌面先天性畸形、创伤后畸形的治疗、美容、面瘫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外科
钱云良:
职称: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创伤性组织缺损畸形的修复、器官再造,美容外科
专家门诊名称:整形、美容
医院地址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乘车路线行车路线(外地患者):[1]火车站路线:从上海火车站出发,乘地铁1号线在人民广场换乘地铁8号线,在西藏南路下车,步行至医院;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乘坐公交306路、869路在西藏南路下车,步行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