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达格兰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为台湾原住民,分布于淡水、台北、基隆和桃园一带,以台北盆地为主体。与兰阳平原上的噶玛兰族曾有著密切的关系,现已几乎汉化绝迹。

简介

相传凯达格兰族的祖先是从台湾本岛最东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陆,16世纪康熙大大地震前,文献指出仍为台北一带最主要住民结构。如详加细分,该族分布范围约为现今台北市、基隆市、台北县的贡寮、新店、板桥及桃园北区。部分学者则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为界,分为南北两支系,再加上16世纪前迁移至宜兰的一支,可再将该族区分成:马赛族(Basay)、雷朗族(Luilang)与哆啰美远族。(Torobiawan)。

另外,该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样为母系社会,从婚姻与财产制度中可显而易见:男性必须入赘,家产也由女性继承,这与汉人文化有极大的差异。17世纪-18世纪,中国泉州漳州一带的汉人移民大量进入台湾,平埔各族因处平地,与汉人的接触机会较多,加上汉人没有携眷,因此通婚汉化程度都极深。在此情况下,除了被汉人归类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灭失。

据考证,现今台北许多地名为凯达格兰族语音译而成,例如:大龙峒,北投,八里,秀朗,艋舺等。

凯达格兰族分布聚落

本族主要聚落有

台北市部分:

雷里社

沙厨社

里未社

八里社(台北市双园区)

圭母卒社(又名奇武卒社或奎府聚社)

大浪泵社(又名巴浪泵)

塔塔悠社

里族社

锡口社(又名猫里即吼、麻里折口、麻里锡口等)

毛少翁社(又名麻少翁社)

唭哩岸社

内北投社(又名内北头社)

嗄唠别社

台北县部分:

房仔屿社(又名峰仔时、峰仔屿等社)

南港社(芦洲南港子一带)

武湾社(又名武溜湾社)

摆接社(又名摆折社)

秀朗社(又名绣朗社或又名控仔社)

坌社

鸡柔山社(又名鸡洲山社)

外北投社(又名外北头社,淡水北投里)

圭北屯社(又名大屯社、大洞山社)

八里坌社

小鸡笼社(三芝乡)

金包里社(又名金包里社)

三貂社(又名山朝社)。

桃园县部分:

霄里社

南崁社

坑仔社

龟崙社

基隆市部分:

玛陵坑社

大鸡笼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