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七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倒七戏

即庐剧,合肥周边也称“小倒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因地域不同,大致分为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庐江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

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长于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感情.花腔曲调绝大部分是民歌小调,一般曲式固定,反复演唱.传统的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早期庐剧的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间小调,舞的是民间歌舞,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演出一般没有固定的台词,而以临时串词、套词来自编,这种状况直到解放以后才得以改变.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