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峰寺
净峰寺位于惠安县净峰镇,建于唐咸通3(公元861年),净峰寺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等组成系列建筑群体。弘一法师曾在此研究佛学。
净峰寺就坐落在净峰山上,寺始建于大唐咸通二年(861年),是惠安县数
座唐建寺庙中唯一延续至今没被废没的千年古刹。寺依托涂斗公路向西连接到惠
崇公路,与福厦路相通,交通便利。登上净峰寺最高处,可望海潮观日出。
净峰寺巍然耸立的殿宇掩映在一片祥云瑞气之中,寺在宋、元、明、清都有
重修,光绪二十八年寺被一把大火烧毁,1902年邻近村落倡议大修,得到清代举
人许宗澄、张春其、许少熙、王庄、刘文元等名人的响应和支持,于1904年动工
修复该寺旧有建筑。“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各方热心人士组织净峰寺文物古迹修
复保护董事会,凡旧有寺宇、庭台、回廊、花园、山亭、登山古道均由群众
及侨胞捐资修葺一新,后又捐建山门、停车场等建筑,使整座寺宇既存古貌,又
展新姿。
净峰寺现存建筑大多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及1980年以后全面复修
的,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和三宝殿组成,成一字排列,旁侧有弘一法师纪念
室、海月楼、禅房,还配有亭塔十多处及停车场、山门等建筑,形成一个以寺为中
心的风景区。净峰寺历来以优雅的环境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朝拜、研究佛
学。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晚年曾在此寺挂锡、弘法,著述半年多,留下许多宝贵的墨
迹,现存于弘一法师纪念室,其中有一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
在,留待后人来。”尤为后人所赞赏。这些对研究弘一法师生平具有极高的参考价
值。
寺中的李仙祠奉祀八仙中的李铁拐,旁边的观音亭祀观音菩萨,香火极盛。净
峰寺于1982年规划为文化风景区,近年被评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净
峰寺保护和建设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现今,净峰寺已逐渐为海内外游客所知,影响
日渐扩大。
净峰寺的传说
惠安净峰山圆丰端秀,山上多如水啮射状的怪石,石缝中常能拣到贝壳。它的由来一段很有趣的传说:
传说以前净峰山不是座山,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属东海龙王的辖区。一天,东海王的军师牡蛎王要向东海龙王汇报情况,恰巧龙王不在。作为东海龙王的军师,牡蛎王出入自由,它看见龙王的案头上有一只包装精致的木棉盒,还发出一道道金光。怀着好奇心,牡蛎王打开盒盖一看,原来是颗长生不老仙丹,便起了不良之心,将它偷吃了。
东海龙王回来后,不见了仙丹,大发脾气,命令文武百官查找也没有结果。这牡蛎王偷吃了长生不老仙丹后,好久称病在家,不敢见龙王。龙王见自己的军师病了,且时间不短,先是派虾将去探病,后来自己亲自去。但见牡蛎王面色红润,似无病态,只是神态有些可疑。再说牡蛎王见龙王亲自来,毕竟做贼心虚,言语支支吾吾,表情也不大自然。
东海龙王回官后,越想越不对劲。细想手下曾说那天牡蛎王有来过。于是便传令牡蛎王进官议事。牡蛎王硬着头皮来见龙王。在龙王的严厉追问下,牡蛎王不得不招了。龙王见仙丹也回不来了,牡蛎王又有不少功劳,便下令将它锁在坚固的牡蛎壳内,不准出来。哪知牡蛎王自由惯了,锁在里面,憋得难受,趁虾兵蟹将不注意,连贝壳一起滚进海底,逃离了东海龙宫,然后使出浑身气力,把身子一步步往上腾,这样牡蛎王的身子变成一座山峰与陆地相连接,山头露出水面,成了今天的净峰山。净峰山上的岩石缝里拣到的牡蛎贝壳就是牡蛎王变的。
净峰寺在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话说八仙之列的仙人李铁拐,一脚踩在净峰山山顶的巨石上,另一只脚跨到泉州仙公山,从净峰山横跨到仙公山,从此净峰山山顶的一块巨石上留下李仙公的足迹,现今巨石旁有立碑“仙迹”。介于此,众多附近百姓和香客也称净峰山为“仙公山”。
弘一法师与净峰寺的传奇情缘
1935年<民国24年>,岁次乙亥,春末,弘一大师时年56岁。在泉州开元寺讲见月律师的《一梦漫言》毕,移居温陵敬老院,为老人开示日常劳动诸事,并拟往惠安钱山度夏。上人与惠安有殊胜之因缘,在赴惠安净峰寺安居时,弟子广洽与传贯二师随行。
于净峰5个多月的日子里,大师除研习南山三大部与灵芝律师三记外,亦为广师代拟修持日课,其间曾数次致书方外旧友夏丏尊,盛道净峰环境之美,民风古朴,犹如世外桃源。因而,在秋晚时节移居草庵前,作下《将离净峰咏菊志别》一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并记下他将离净峰时的心情:“乙亥首夏来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犹含蕾未吐,口占一绝以志别”。 现今在净峰寺弘一法师故居门旁立有一碑,碑记此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