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和炎帝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长治县城2.5千米的北呈乡北和村西隅。北和村,原名北禾村,相传因位于炎帝尝百谷得嘉禾之地——羊头山之北得名。炎帝庙四周田园广阔,农舍毗邻。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清道光十五年(1835)、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募化维修。庙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原有戏台三间,单檐歇山顶。钟鼓二楼位居戏台两侧,广深一间,上下两层,单檐十字歇山顶。戏台与钟鼓楼之间辟山门两座,供出入通行。北为献亭,四柱三间,方形石柱,卷棚顶。1936年被大风刮倒。现除正殿、西耳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宇不复存在。东西配殿各三间,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正殿,亦称五谷神殿,广深三间,原为悬山顶形制,清道光年间修缮时改为硬山项。殿身较短,斗栱为柱高的二分之一。柱头斗栱五铺作出双昂,并出45度斜昂,琴面式昂,要头作蚂蚱形。檐柱斗栱里转五铺作双抄,出华栱,栱瓣较大,斗栱肥硕,用材粗壮。明次间无补间铺作。转角斗栱部分昂被后人截取,清末维修时包于檐墙之内。檐柱垒于墙内,隔扇均已改制,由青砖垒砌做仓库之用。殿内用前金柱,柱头卷刹和缓明显,延袭了唐宋的手法,栌斗置柱头,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直径约80厘米,原始材料略加砍制而用,自然弯曲,墩厚庄重。乳栿之上用达牵,四椽栿上用蜀柱,上承平梁,用大叉手,脊瓜柱,承托脊槫。殿内实施减柱造,梁架弯曲粗壮,使用原始材料,屋顶举折平缓,出檐较深,且用大板瓦,重唇滴水瓦,元代特征显著。正殿檐下悬挂着清顺治年间立的“炎帝真君”牌匾一块,黑底金字,闪闪发光。殿内神台上原塑有炎帝真君神像及侍女像,早已毁坏。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各三间,为清末重修之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