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合芜蚌新区".
合芜蚌新区筹备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此举标志着安徽省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
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国家先后批准了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国家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将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试验区将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并取得大的突破。
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合芜蚌新区进展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省份,安徽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将安徽省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试验区议案。
议案认为,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带有中西部地区的普遍性特征,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但由于试验区建设面临很多难题,诸如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如何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自主创新政策力度问题,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问题,创新型产业培育基础等问题,仅靠一个省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安徽代表团认为,应将省级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试区。
至于为何将自主创新试验区设立在安徽,议案分析了三个理由:一是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国家科学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蚌埠是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周边的几家大企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中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成功的创新实践,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路子,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