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
简介雷山县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1]。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民俗风情一、风雨桥和长桌宴苗寨接待很多客人时,就会在风雨桥上摆长桌宴,风雨桥跨河而建,有廊和亭,既可

行人,又可避风雨。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工艺复杂,装饰讲究,廊顶上竖起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桥、廊、楼融为一体,大大超出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在风雨桥上展开长凳长桌,将饭菜一碗碗摆放齐整,点上蜡烛(可驱赶苍蝇),那种热烈、喜庆、祥和与欢乐的长桌宴,令人终生难忘!
这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乱蹿”。酸的食品占据了菜肴的重要部分,美味佳肴主要有酸鱼、酸猪肉、酸鸟肉、酸黄瓜、酸豆角、酸辣椒、糯米酒、糯米饭等等,我们围坐一起品尝苗家美味,欢宴痛饮,和和睦睦,喜气洋洋[2]。二、唱敬酒歌席间,不断有人起身敬酒,唱着敬酒歌:“阿表妹,来敬酒,阿表哥,来喝酒;你

想喝,也得喝,不想喝,也得喝”,一大壶酒居然喝去一大半,醇香的酒加上美妙的酒歌,怎不令人陶醉[3]。三、吃新节斗牛比赛苗族吃新节农家斗牛比赛: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民们赶来自家的黄牛和水牛在寨头的河床里进行斗牛比赛,第一名的牛可得奖金500元,参加比赛的牛超过50头,看比赛的人也是层层叠叠,好不热闹[4]。四、牯藏节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牯藏

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牯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苗寨庆典活动领鼓人称作牯藏头(敲铜鼓的首领)。苗寨的节庆和祭祀均由牯藏头决定。寨子的铜鼓的大小是根据苗寨的人口多少定的,它也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铜鼓要保存在鼓藏头家。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被誉为“苗都”,所以西江千户苗寨的铜鼓头也称

苗王。苗王是世袭的。苗王家住在全寨的最高处,可能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吧。
在吃鼓藏跳芦笙舞时,还穿插有讨花带的活动。当跳芦笙舞跳到第七天时,后生小伙们便要吹奏一种特定的芦笙曲,向姑娘们讨花带。因讨花带有表露爱慕之意,故须是未婚男子向不是本村的未婚女子讨要。在欢歌笑语中,热门的吃鼓藏便宜告结束了。
独特建筑一、结构西江苗寨依山傍水南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近看

才发觉它的实用性、科学性,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半边楼多数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或顺屋面但稍低于正屋的“一矮”,正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根弯月形木条连接坐枋,形成坐椅栏杆,称“阶息”。走廊多从上屋基处起直通堂屋,用细木条镶成齐腰高网状或直条栏杆通廊。大多为三层结构,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二、实用性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堂屋中央摆着一张木制花边长桌,为迎客宴席之用。堂屋前为曲形木条栏杆, 供夏天乘凉和小憩。木楼前面左右板壁上雕刻各种花鸟图案,门窗用小木条装成花边图案。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这种房屋具有民族独特的工艺和风格,既美观大力,又舒适清爽。房前房后不远处,建有晾禾架和谷仓。户与户之间的路用青石铺砌连通,并有排水沟;有的人家房屋前后还用小鹅卵石砌铺。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三、历史"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口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西江的"吊脚楼"实际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旅游攻略一、住宿雷山电力招待所或苗寨中,也可自带帐篷。住宿苗家吊脚楼,晚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西江苗寨,有多间招待所,没有热水洗澡,住宿4—6元/人,一定要洗澡的话,民族招待所对面的酒厂提供热水洗澡,2元/人。二、饮食西江千户苗寨喜食酸辣味,每家都自备酸汤、酸菜、酸辣子、酸番茄,在烹调时常以此作调味品。同时雷山地方还制作有腌汤,腌汤分油腌与素腌,煮火锅时用酌量加入些许作调料,菜肴鲜嫩,味美可口,还可治消化不良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三、交通雷山到西江镇的班车都是中巴车,在汽车站乘车。36公里,路不好走,再加上沿途的村寨频繁上下人,车程多在2个小时以上。票价7元。早班上午7:50,末班在下午4:00左右。另外,凯里也有直接到西江的班车,在州客车站乘车。四、其他1、节日:西江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中旬过吃新节,十一月中旬过苗年,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最为隆重,上一次鼓藏节是在1999年。
2、另外西江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当购买,可还价。
3、村子里的私人旅馆不能男女同住一屋,在贵州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规矩,入乡请随俗,切勿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