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朝拜马利亚
【名称】我们朝拜马利亚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作于1891年
【作者】高更
【规格】114×89厘米
【属地】现被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简介】
高更在大洋洲度过的这段时间里(1891~1893年和1895~1901年在塔希提岛;1901~1903年在多米尼克岛),是他的创作的最成熟和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专心致志地画塔希提人,画她们的生活风俗和宗教仪式。他在这个岛上找到了能够最充分地表现波利尼西亚地方的色彩,找到了不同于欧洲人形象的毛利人的状貌。这里的黄色、红色、雪青色、绿色,搭配得那样明亮、清晰,就连太阳本身,有时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半裸的毛利人的金黄色身体,以及他们身上风格化的装饰,使他如醉似痴。高更娶了一个毛利少女作妻子。他从妻子的同胞中得知许多当地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习俗。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他把虚构和象征的造型放入画里。用平涂的单纯色彩加以渲染,加强了绘画的神秘性和奇异性因素。他还想出一些包含许多意思的名称,用作绘画的标题,让人从图画中寻找它潜在的含义。这些色泽鲜明,题目费解而形象又颇具原始野性的明快作品,与其说是把这个奇异世界的生活具体化,不如说是在体现波利尼西亚这块殖民地民族的人性。
1898年,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一幅大型油画。据画家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这里的一幅《LA ORANA MARIA》(我们朝拜马利亚)就是他在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一画前的构思性作品。那些在野外采摘水果的塔希提妇女,常在那里举行神秘的祈神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左边的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很鲜艳的红色塔帕裙,类似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的半裸妇女,是来自爪哇寺院的带状浮雕。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神性。背景的色彩是那样斑驳绚丽,一切都没有透视感,色彩、形体都是平面的和富有装饰性的。它不存在太深奥的含义,也不值得观赏者去费神推敲。说它神秘,就在于收入画中的形象是一种综合的暗示。
高更自以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复归人类的"乐园",总觉得他是在记录行将被"文明"夺走的乐土,然而,这毕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念头。他执迷不悟,深陷在这种错觉之中。尽管残酷的现实常常打破他的幻梦,但当他面对这些塔希提女人,面对那些肤色黝黑、体格健壮、富有野性美而心地又十分善良的女人时,他那永不疲软的兴趣就又增强了。 正当他生活十分困难时,他的叔叔去世。他分得了一点遗产,聊可作些生活补偿。没过多久,高更离开塔希提,带着妻子一起来到菲尼斯泰尔。一次在与水手们因女人而发生口角时,被当地人用木屐打伤了腿踝骨。伤愈后,他来到距塔希提东北400海里的马克萨斯群岛。发现那里的女性更自由,更奔放,裸着身体时更美丽。这里较少白人管制,也没有高楼。于是,他给自己造了一幢有青枝绿叶环绕的小屋,并为它题了个雅?quot;乐斋"。他说:"这里正是一室生春,足能使我心旷神怡,沉浸在绘画所能想象的梦境之中"。
1903年,他因参预当地反殖民政府冲突,被判处三个月监禁,罚款1000法郎。他罹病在榻,无力去塔希提岛上诉。在忧心忡忡中,于是年5月8日去世,结束了这位为寻求艺术的"绝对自由"而殉道的画家的不幸一生。临死前,他带着强烈的自信说:"我想为后人争取一种敢作敢为的权利。……我对社会毫无贡献,不过我的绘画作品使我聊可自慰,而且举凡今天从这种自由中获得了好处的画家们,应该对我有所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