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

作者:俞江

ISBN:10位[7301131410] 13位[97873011314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9.00 元

内容提要本书的主要内容,选自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过的有关近代中国法律史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学发展与法学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订,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这些论文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关心的不同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或个案,展现近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同时,通过法学语词、法学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们介绍近代法学的发展历程。

编辑推荐在现代法高歌猛进的今天,让我们稍稍驻足,回到百年前的奠基期,一暼那些书与人,那些争辩与议论。

清廷主持的法律改革,截断了数千余年的中同法律传统,拉开了移植西方法的序幕。“移植与重建”,成了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围法律界思考的主题。西方的法概念在汉语中该怎样解释?欧洲的民法对中国社会合适吗?对中国来说,采用哪一种司法体系更好?没有经验,也不可能有现成答案。所有问题都是第一次碰到。中围的法律人在现实催促下尝试着回答和行动……

接着,这段历史被尘封……

接着,我们再次碰到类似的问题。“西方与中国”,“观代与传统”,“移植与重建”,等等。这些对立关系不但没有被消解,反而在新的案例或事件巾被强化。并且,当人们在新时期里变换角度重新审视时,发现这些问题更加复杂。

此时,让我们稍稍驻足,回到百年前,回到这些问题被首次提出米的日寸候,一瞥那些书与人,那些争辩与议论。

作者简介俞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法学研究》、《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法学与法学家

近代中国法学语词的生成与发展

一、感知阶段:1800年至1860年间的《五车韵府》与《各国律例》

二、整合阶段:1860年至1900年,以罗布存德氏《英华字典》为主线

三、改造和平衡阶段:1900年至1911年,中国第一批法律辞典及其他

四、近代中国法学语词发展过程的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权概念

一、“民权”小释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权”概念

三、严复的民权观

四、小结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

一、平等:一个让沈家本回避的问题

二、形式平等:善恶与贫富之议

三、人格:西方的?抑或中国的?

四、结语:曲折的解释

清末修律中的吉同钧

简评礼法之争

一、劳乃宣的“反映论”

二、杨度的“进化论”

三、沈家本的“会通论”

四、结语

近代法学家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讨论

法律修订

两种清末宪法稿本的发现与初研

一、清末立宪史的研究现状

二、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发现及初考

三、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初步研究

四、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价值

附1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后续说明

附2 关于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末宪法草案稿本再说明

《大清民律(草案)》考析

一、修订《清民草》的历史背景与肇因

二、民律修订宗旨的讨论及确立

三、《清民草》修订过程

四、《清民草》的内容及特点

五、对《清民草》的评价与再评价

《中华民国暂行民律草案》简析

一、问题的提起

……

司法改革

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