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或译阿瑞尼士)(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累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累尼乌斯方程。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平与科学成就

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1876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在大学中,阿累尼乌斯对于当时的物理和化学教学不满。1881年他进入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方向是电解质的导电性。

在这一阶段,阿累尼乌斯进行了大量实验和理论思考,于1884年向乌普萨拉大学提交了15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其中基本提出了阿累尼乌斯理论,很多概念至今仍在沿用,这些工作后来也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当时负责评审的教授只给了他勉强通过的分数。阿累尼乌斯将文章寄给了当时物理化学研究的领袖人物,如伦道夫·克劳修斯、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与雅格布斯·范特霍夫,得到很高评价。

随后阿累尼乌斯得到了一笔旅行资金,使得他可以到奥斯特瓦尔德、玻尔兹曼以及范特霍夫研究组进行短期研究。通过与这些科学家的交流,阿累尼乌斯开始对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进行研究。他通过提出了活化能概念对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吸热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并给出了描述温度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关系的阿累尼乌斯方程。

1891年他回到瑞典,在皇家理工学院工作。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905年诺贝尔物理研究所建立,阿累尼乌斯一直担任所长到1927年退休。这一阶段他主要从事天体物理研究。1927年因肠炎去世,葬于乌普萨拉。

参考资料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阿累尼乌斯传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