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琴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武乡琴书简介武乡琴书是山西曲种,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武乡琴书是河南的古老曲种鹦哥柳流传到太行山腹地以后演变形成的。它借鉴鹦哥柳的音乐,用当地曲调加以丰富改革,称为柳调。由艺人将鼓儿腔和柳调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武乡琴书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多有盲艺人游门串户演唱,两人一档,一人敲八角鼓演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称为鼓儿腔。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艺人为了便于分散宣传活动,采取一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称为武乡鼓书。当时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唱腔上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艺人的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演唱的曲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等。1958年以后,吸收了明目人学艺演唱,增加了表演成分,取消打击乐器,以土制月琴为伴奏主乐器,称为武乡琴书。

武乡琴书特点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

武乡琴书书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武乡琴书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