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西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英文名PHENACETINUM

标准编号WS1-55(B)

含量: 99%

CAS:62-44-2

结构式:C2H5O----NH--COCH3

分子式:C10H13NO2

类别:原料药、解热镇痛类原料药。

性状:本品为白色,有闪光的鳞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沫,无臭,味微苦。本品在乙醇或氯仿中溶解,在沸水中略溶

,在水中极微溶解。

质量标准:部颁标准或英国药典BP68版

用途: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神经痛等。

又称醋酰氧乙苯胺。有光泽的小叶状或鳞片状结晶,无臭,味微苦。熔点134~137℃。在空气中稳定,极微溶于水,略溶于沸水,微溶于乙醚,溶于乙醇,氯仿。由对硝基氯苯经醚化、还原和乙酰化反应制得。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剂。适用于发烧、头痛、神经痛而与其他药物配成复方带剂。

解热作用强于镇痛作用。药效强度与阿斯匹林相当,作用徐缓而持久,毒性较低。研究表明:本品及其代谢产物扑热息痛均有解热作用。因为用酶抑制剂使非那西丁不能转化为扑热息痛时,仍可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故给线品后出现的解热作用不仅仅由其活性产物扑热息痛所产生。非那西丁的轻度镇痛作用,一般能维持3-4小时;与水杨酸类合用的协同作用,使镇痛效果增强。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动物的解热镇痛。本品也是APC片剂的组分之一。

体内过程:内服易吸收,服后20-30分钟始现药效。持续5-6小时,吸收后非那西丁大部分在肝脏迅速去乙基生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而呈现解热、镇痛作用。其后主要以结合形式从尿中排除;小部分经去乙酰基生成对氨苯乙醚,后者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因而表现为非那西丁的发绀毒性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