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理论
定义:诗歌理论:是诗与歌的活动领域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写作概念与原理,也是人格理想的生态表达,是从对生活现象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描述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是诗与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诗性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诗歌的知识体系。
相关词语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只就一般的看法,一般称为古诗和乐府歌辞与现代诗名称。
诗歌理论研究、解决的问题对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达提供系统性的知识。
诗歌理论的重大作用帮助人走向心灵深处,并达到中和自然的状态
诗歌理论有哪些流派诗歌流派及其理论:(1)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2)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汉、曾卓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3)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4)20世纪50年代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诗群";(5)20世纪50年代以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为代表的"蓝星诗群";(6)20世纪50年代以洛夫、张默和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群";(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杨炼、多多、顾城、江河、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群";(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为代表的"神性写作",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诗群",以及以周伦佑、杨黎等为代表的"非非诗群";(9)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及90年代中后期以伊沙、徐江、侯马等为代表的"民间写作";(10)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以莫非、林童、树才、娜夜、卢卫平、路也、唐诗、刘文旋、马永波、谯达摩等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写作";(11)21世纪初以朵渔、尹丽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以及以安琪、格式、马策、赵丽华等为代表的"中间代写作"(12)21世纪初至今以张荣寰、易道禅等为代表的“世界精神”派,将诗歌及其理论融入了世界文明的内核与灵魂的升华感知。
诗歌理论的社会状况关于诗歌领域的问题,说到诗歌理论这几个字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争议。实际上,对诗歌的认识,是确实需要的。这不随一些诗歌作者的说法而改变。我们说,诗歌的作者,可以不认识诗歌,或者说,不更多地认识诗歌,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再更广泛地认识诗歌了。事实上,对诗歌的认识,是没有停止过的。
说诗歌理论妨碍诗人,这是说诗歌理论具有规范性质。实质上,好的诗歌理论并不是对诗人的写诗进行规范,并没有强制地影响。好的诗歌理论,是试图对诗歌进行认识,对诗歌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在这一点上,并不与诗人的写诗构成什么极端的矛盾。
诗歌,即使是中国的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到现在,也一百多年了,有认识的必要,有将认识系统起来的必要。这个认识,不是专门来强制所有的诗人都必须来做的。也就是说,号称诗人或者别的什么名号的人,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系统化,也可以不加深认识,不将系统化,就这么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常常仇视诗歌理论呢?在诗歌作者,读者,编者等方面,是有不同的原因的。作者方面,对诗歌理论的看法,往往以为诗歌理论就是规范,就是约束,而不了解诗歌理论,无论是什么样子的理论,都一律拒绝了解,这是错误的办法,诗歌作者,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也可以就目前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而充分自信。这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说,要求所有的诗人都要对诗歌理论非常熟悉,才能进行诗歌方面的创作,那可不一定成立的。
况且,即使中国,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歌理论方面的建设,现在是薄弱的,可以这么说。一种理论的建设,并不是说要怎么的学院派,只是说,要有个系统,有个条理,而且要有个传播。
问题的关键大约不是诗歌理论不好,或者诗歌理论干涉诗人的写诗,不是这样的。我私下里以为,很大可能是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已经是最完美的了,所以不用再了解更多的东西了。就这个方面的观念,排斥对诗歌的更广泛的认识,这是很可能的。
实际上,对诗歌的认识,远没有停止。没有一个好的诗歌理论建构,广泛传播的诗歌理论建构,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是模糊的,更不用说作者了。
作者在对诗歌认识模糊的基础,进行诗歌创作,这样的行为的意义,大约只有自己先肯定自己的意义了。就这么简单。
读者方面,有的仅仅是以为诗歌理论是对具体的一首诗歌作品的解读,这是将赏析,或者评论,或者批评,当成了诗歌理论,这是对诗歌理论认识上的极端不足。诗歌理论,所对诗歌的比较系统的认识,并不妨碍大家继续认识诗歌。
读者和诗歌发生的关系,可以只是看作品,也可以是只看批评,或评论,或赏析,至于诗歌理论,大约,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对诗歌理论的概念,是需要清晰的。
至于编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来判断诗歌的好恶,这是常有的。对诗歌理论的了解不多,那么,这就最终导致所谓的权威影响力的下降。这也是需要有一个深入的对诗歌的认识,甚至更为系统的对诗歌的认识,也即上升到诗歌理论的程度。
为此,我以为,诗歌理论是必须的。当然,在个体生命的选择上,可以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