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炒作
商业炒作的含义所谓商业炒作,是指商家或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大规模炒作,加大渲染力度,以达到广告宣传或正常新闻宣传难以达到的商业效果。要理解商业炒作,就有必要先对炒作一词进行了解。
炒作,析言之,“炒”是炒热,“作”是作秀,似乎现实中对炒作的理解总是带有贬义,但按词典中的释义,“炒作”是指 “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它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任何倾向性的寓意。
炒作与商业炒作严格来说,炒作是可以不涉及商业成分的,也就是说,炒作可以分为商业炒作与非商业炒作。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完全不涉及商业成分的非商业炒作行为十分少见,因此在日常理解当中,炒作通常就是指商业炒作。“中国商业炒作第一人”黄相如指出,商业炒作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对商家产品进行宣传,凡是涉及利益的炒作行为,都可以视为商业炒作,包括产品推广、商家活动、明星绯闻、名人事件等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炒作成分(非贬义)。因此,商业炒作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企业商业炒作、名人商业炒作等。
一般地说,商业炒作就是出于盈利或打造名气的目的,而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件产品进行集中的、连续的、有一定规模的宣传。绝大多数商业炒作都是事先经过策划的行为。
商业炒作的途径商业炒作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大规模地投放广告,对消费者进行反复的广告轰炸;二是巧妙地 “制造”出有卖点的新闻,吸引媒体进行广泛的报道,形成 “新闻炒作”。现在,商业炒作主要是通过新闻炒作来实现的。“中国商业炒作第一人”黄相如指出,炒作行为自古便有,而且多数是巧妙的“新闻炒作”,例如唐代卢藏的“终南捷径”,东汉初年严光的“不仕光武,垂钓富春江”,汉末诸葛亮的“躬耕南阳”与刘备的“三顾茅庐”,等等,都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炒作”(又称为“事件炒作”)行为。事实上炒作行为并不存在褒贬,仅仅是巧妙地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方式。
从市场营销或商业运作的角度看,“炒作”其实纯粹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产物,而“新闻炒作”由于能够极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成为越来越受欢迎商家欢迎的炒作手段。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新闻炒作的威力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被人们称为“事件炒作”。最为典型的事件炒作是2008年的王老吉事件和2009年的“反庐舍”事件、婚情网的“礼貌性上床”话题炒作;2010年的为爱整形的网络红人“小青姑娘”。
商业炒作的实施商业炒作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根据国内最专业的商业炒作机构“中国炒作网”和“BIMC品牌炒作机构”“中国事件营销网”的经验总结:一个完整的商业炒作过程,通常包括“五环节、五要素”。
五个环节是指:提出需求、项目策划、实施安排、具体执行、收尾总结(在最后一个环节,可能还会有下一轮炒作的提出)。
五个要素是指: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在哪里做、何时做。
提出需求:该环节主要达到的目的是确定炒作目的,即要达到的效果。通常企业(或名人)提出炒作需求的时候,需要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协同审评,根据专业知识与经验对炒作需求的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切实地达到最佳目的。
项目策划:一个炒作行为就是一个项目,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则是这个项目的五个要素。中国炒作网认为,一份出色的炒作策划案对炒作的成功非常重要,其中“如何做”又是重中之重,通常称之为点子(idea),一个好点子的提炼往往需要对企业(或名人)的资料、需求、特色、外界倾向等深入理解、反复思索。好点子是整个炒作当中的精髓所在。
实施安排:炒作具体执行前的准备工作。即对策划案五要素“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在哪里做、何时做”进行安排。一个炒作行为往往是很多人参与执行的(包括媒体机构),如何做到所有人都向着一个方向发力,以达到最佳炒作效果,炒作前的实施安排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执行:实施安排工作布置妥当之后,便按照计划执行。值得注意的是,炒作的实施不是一成不变,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作出不同的应对。另外,炒作执行方必须善于在初期进行造势,中期进行引导,后期巧妙退出。
收尾总结:收尾总结是对炒作成果的评估,以及对炒作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分析探索。如果该炒作是长期项目,那么收尾总结的时候还需要策划下一轮炒作的内容。
商业炒作与互联网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商业炒作从策划到执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广泛覆盖、传播迅速、交互性等特征让商业炒作行为能够产生比传统商业炒作更大的效果。鉴于互联网载体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来说威力更大,越来越多的商业炒作行为纷纷转向网络。于是,商业炒作又逐渐与新名词“网络炒作”有了几乎同等意义,主要区别在于商业炒作是基于品牌企业处于商业目的的炒作,而网络炒作有时候是恶搞或不经意的就炒火了,没有任何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