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具有本科和研究生两种办学层次,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近3000人。学院设有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应用数学系等5个系,1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和若干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9个本科专业,以及面向全校教学的高等数学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电工电子学教研室等3个基础教学部,学院多个学科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或北京市品牌专业。
学院具有理学、工学、管理学多学科专业互相支撑与互补的特点、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多种资源得到共享的明显优势,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显著的办学特色,3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类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所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宽,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扎实科研能力、爱岗敬业、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50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5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1名,硕士学位40名,占教师总数80%多。教师中具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多人。教师中许多人在国内一级或二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许多教师曾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匈牙利、德国等国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共25个、研究室14个,实验室面积近8000平方米。具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商业自动化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物流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系统实验室、集散控制系统、虚拟仪器实验室、DSP实验室、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光电检测系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数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等,以及创新技术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等综合实验室,形成了以培养首都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综合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多个重要领域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等50多部。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科技活动,在历年的大学生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奖众多。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直是社会上热门的专业。我院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业率高,在就业方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毕业生就业部门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就业区域以北京为主,在京单位约占就业单位总数的80%以上,其它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我院还可推荐免试研究生继续深造。
30年来我院培养的毕业生,有的成为著名大公司的总裁、国家一级专业协会的理事长、科研院所的所长、高校的教授学者、国家机关领导、商业精英、单位科技骨干,他们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原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为适应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北京 IT 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成立的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教授、副教授29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数字内容与虚拟现实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不同门类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本学科特色是:工管结合,面向应用,强调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与方法学以及策略,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应急管理技术与方法、现代服务业信息化以及信息管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负责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以及SIT创新意识培养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等综合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撑地位,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完成了国家863 高技术项目“知识经济与全球制造环境下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移动Agent的主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面向服务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框架模型的研究”,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项目(全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系统、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规划国家标准的制订、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国防科技重点预研项目“基于HLA的三维战场环境视景仿真”,“仿真支撑平台及环境仿真技术研究”、国家重点项目“火炬计划十五周年三维场景及信息管理展示系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沌同步及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加密中的应用研究”,国防科技“九五”重点预研项目“VR及多媒体技术在系统仿真中的应用—三维视觉建模及实验平台研究”,“国外仿真新技术跟踪”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纵向课题及各类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尤其是与各类企业合作的工程项目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原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建立于1979年,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明显的办学特色,近三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院现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种办学层次,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1个学院实验中心和9个研究室。我院自动化专业为原国家轻工总会部级重点学科,院实验中心电类基础实验室为部级先进实验室和北京市首批评估合格实验室。
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扎实科研实力的、爱岗敬业、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5名,其中教师40名,实验教师7名;教授、副教授20名,讲师2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名,占教师总数的5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2名(其中在读博士学位教师4名),占教师总数的3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
教师中具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多人。教师中许多人在国内一级或二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多名教师曾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参加了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学院教师教育观念新,知识更新快,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院科研与教学并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控制与检测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工程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楼宇自动化、商业自动化、物流控制技术、光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共完成科研课题40项,总经费达500万。在多个重要领域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余部。
学院实验中心设有电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共20个,包括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物流控制实验室、EDA实验室、智能建筑实验室、商业自动化实验室、PLC实验室、DSP实验室、过程控制与DCS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光电检测系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一批代表现代电气信息技术的实验室。
实验中心已初步形成以自动化、电气、电子和信息工程等专业背景为依托,以首都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所需要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的综合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基地。目前,实验中心专业实验用房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教学实验及科研仪器设备近3500台(件),资产总价值达1800万元。实验中心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高校先进水平,为开展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基地。
连年来,学院学生在历年的大学生物理、数学、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 北京赛区中多次荣获二、三等奖,在“北京大学生电子竞赛” 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2005年全国第二届空中机器人竞赛二等奖、2006年第七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等。
[title2]
学科简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简介[/title2]北京工商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原国家轻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控制专家夏德钤、雷渊超等在1980年创建,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近30年来,夏德钤、雷渊超、孙络生、胡家跃、廖光寿、王礼信、杨化庭、陈柄华等老一辈教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涌现出了刘载文、韩力群、翁贻方、郭培源、刘翠玲等一批新的自动控制界知名学者。该学科有教学科研人员58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其中被外校聘为博士生导师2人;教师中具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各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担任国内一级学术团体中副理事长或理事6人。
该学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3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近五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科研项目60项,目前在研项目经费2000多万元;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650篇,其中核心期刊420篇;SCI、EI、ISTP收录97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2部,其中“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7本;专业仪器设备总价值3100万元,专业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
本学科紧密结合首都经济发展,依托我校传统的轻工业自动化特点,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智能检测控制与优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智能化软测量、控制与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机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智能方法,建立可测过程变量与难以直接测量的过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完成仪器仪表或硬件检测所不能完成的在线实时测量问题,软测量是进行过程监测、大滞后系统预测、优化与控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方向以智能化软测量与优化控制方法应用于造纸生产、水环境监测和水华预警、水处理过程软测量与控制等领域为主要特色,形成了以下三个研究层面:(1)生产过程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研究机理分析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造纸和污水处理过程的软测量数学模型;(2)软测量技术研究。研究生产和环境参数软测量与在线预报,提出了河湖水华产生过程的软测量和预警方法;(3)优化控制研究。经济指标优化控制,实现了纸浆硬度、出水水质等质量指标的优化控制。
学术带头人刘载文教授、博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兼任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等。
近五年来,本方向完成了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两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纸浆蒸煮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碱回收过程优化控制系统”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在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与优化控制、北京河湖水质监测和水华预测预警方法与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在国内与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5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了学术著作6部。
研究方向二:图像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图像检测、处理与分析,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模式识别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重点研究天然产品视觉特征的检测与提取、识别与分类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了以下两个研究层面:(1)视觉检测技术研究。天然产品视觉特征的检测与提取、识别与分类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解决了特征复杂、模式分散、难以直接测量、描述和量化、分类界限模糊并与人类经验密切相关等问题;(2)智能信息技术研究。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轻工业、烟草业、农业及现代服务业应用,应用多种智能技术解决了烤烟烟叶图像的自动检测与品级因素特征提取、分级知识与规则的自动挖掘、学习与建模等技术难点。
学术带头人韩力群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及教学,共发表论文104篇,出版学术著作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主持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2006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近5年来,本方向共完成20余项重要科技项目,取得了突出成果。完成了“钢筋混凝结构中钢筋定位及其保护层厚度测量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肉类新鲜度检测”、“微波场环境中的温度测控系统”、“烟叶烤房温湿度自动测控系统”、“烤烟烟叶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汽车电子牌照检测系统”项目,已完成课题中,4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受理,2项已获得授权。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其中30多篇被SCI、EI、ISTP、CA收录;主编和参编著作和教材15部。
研究方向三:非线性系统与模糊控制
本方向主要研究非线性混沌理论及应用技术,非线性混沌属于复杂系统,混沌控制与同步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是目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很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模糊控制是一个不同于确定性控制理论的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都有广阔天地,形成了以下两个研究层面:(1)密码理论及算法研究。建立混沌同步保密通信理论、混沌密码学,基于非线性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混沌序列密码理论”,所产生序列的密码学特性优良,算法简单,计算效率高于同等安全性的传统密码。(2)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以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理论研究混沌控制同步问题,提出“时变参数的混沌同步控制”的独特理论方法;以解决混沌同步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和同步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为主要特色。
学术带头人翁贻方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非线性混沌理论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发表论文60多篇。
近5年来,本方向已主持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与加拿大、美国、匈牙利等知名高校的合作研究项目3项。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已在“通信学报”、“信息与控制”等中文核心期刊、国外知名学术期刊”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Modeling”、”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等,和相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由夏德钤、翁贻方教授编写的《自动控制理论》自1980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发行量已达20多万册,在全国200多院校使用,多次获奖,具有很高知名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长期从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智能化软测量与优化控制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是北京和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承担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部等重要科研课题,运用智能技术和优化理论,进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建筑运行监测与分析、废水处理生物反应过程软测量与优化控制、食品安全检测、北京河湖水质监测和水华预测预警方法与系统研究,并将在上述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获得新成果。为国家、特别是为北京市信息技术服务业与自动化系统集成业,为首都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办学地点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地点为北京工商大学阜成路校区东区耕耘楼及配楼6-7层、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工二楼部分区域和工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