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
概述大锅饭概念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但是,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
大锅饭不过,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极端的平均主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引申到国有企业,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为彻底根除这一弊病,激发个人、企业、国家的活力和效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在总结农村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又开始了企业扩权试点。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企实行形式多样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也广泛开展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打破“大锅饭”,推行经济生产责任制,实行按劳付酬,是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取消矛盾“打破大锅饭”是前期叫得最响的改革口号,也是国企改革第一个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打破大锅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改变分配制度,另一层是改变用人制度。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断明朗化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最终还是要向建立“大锅饭”的方向发展,只是煮饭的饭锅了。
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又要重建大锅饭的矛盾
改革前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按级别工资和资历工资进行分配。也就是说,级别越高,工资越高,资历越老,工资越高。比如,一个厂长,如果他的干部级别不及一个工程师高的话,那么,他的工资就没有工程师高了。这种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干部级别越高,说明他的责任越重,于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资也就越高。当然,这种级别与责任的对应关系,是粗线条的。级别对责任的描述,并不精确,但这也是不可能达到数学般的精确的。而工龄工资,则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一个人参加了工作,他创造的价值,一定是多于他的工资所代表的价值量的,是为剩余价值。一个人工作年限越长,资历越老,说明他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此,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他就应该得到较高的工资。外资给工人加工资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不是因为社会通货膨胀了,所以才要年年加工资。而至于各行各业同级别的工作者,都取相同的工资,其实不能说是平均主义。比如,一个在低收益的纺织厂里工作的工人,他的工资与同级别的高收入行业的石油工人的工资相同,在理论上说,就不能认为是平均主义。因为,在公有制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全民所有的,大家权利平等。所以,石油行业的高收入,纺织行业的工人也是有份的。而纺织行业的亏损,石油工人同样也是有份的。级别工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差异消除,实现红利分配的权利平等。
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最初是引入奖金制度。开始的时候,这对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能起到一定效果,仿佛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精神。当然,这一制度本身,在理论上,有侵犯人民红利分配的嫌疑的。因为,同样劳动量的工作,石油工人得到的奖金就可能会比纺织工人多许多了。这表明纺织工人对石油生产的一份红利给侵占了。不过,这种侵占,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就如同行政级别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工作责任一样。但奖金分配制度的失败,主要还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奖金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而人接受相同的刺激源重复刺激的次数多了,就会产生麻木感,奖金不再产生激励作用,变成为应得的权利,实际上成为工资的一部分。但这也只是等于普调工资,不过有些行业调得高些,有些行业调得低一些,还没有产生大的不良效应。
论资排辈真正出现大问题的,是后来打破“论资排辈”的政策。这一缺乏远见的反传统文化的理论,最终导致产生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因为,就芸芸众生来说,人的智力、能力,其实相差不大。真正的天才人物,是少数。而人的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一个来源。所以,“论资排辈”是建立在这一社会经验上的,资历越老,实践知识越丰富。打破“论资排辈”,只对少数人有意义,因此,也就只能因人而论,一旦作为普适性的制度,就与常理不合了。而这一思维的直接结果,就是按岗分配。岗位工资的多少与人的资历无关,也与人的学识无关,只要具有在这个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资格,就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但这一分配制度,基本上可认为是拍脑袋决策。这不是说在制定这一机制时,没有花脑筋,而是根本没有用。因为,一个岗与另一个岗的责任差别,是无从计量的,按岗分配就成为只为拉开差距而拉开差距的分配,与企业建设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结果,这样的分配机制非但不能激励国企员工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或只成为某些人“开小灶”的借口。
而打破用人机制的大锅饭的问题,社会影响就更大了。打破用人机制的大锅饭,本意是迁就能力不强的领导,当他们没有能力领导职工和发展企业的时候,可以允许他们解雇职工的权力,“减员增效”。但是,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在社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的时候,使国企职工失业,无异于表示由于他没有竞争力,这个社会已经不能容纳他,他只能自生自灭。这当然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了。所以,国企的大锅饭虽然打破,但社会保障的大锅饭又要建立起来,否则,是要迫使人们行使自然的权力。
国企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国企的大锅饭打破了,不等于社会就可以不要大饭锅。只是把大饭锅从国企移到社会保障体系而已,两者的差别只在于那一种需要耗费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谁被摊为这耗费的成本。而就看,可能被延长退休年限的女职工是最新的成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