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

沈阳话
盛京三陵之昭陵

沈阳方言,就是沈阳的地方话,有一部分的沈阳话属口语,并没有标准的写法。沈阳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以北京官话(由北京话和沈阳话构成)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沈阳话和北京话一样,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沈阳话,是沈阳城区和郊区通行的方言。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处的沈阳话.是汉语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在辽宁和东北的代表方言。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和地域性,并不是方言形成和发的主要条件。人们往往只是在习惯上,按照方言通行的区域给它起名字,沈阳方言的称呼就是这么产生的。

运用沈阳方言写出的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北国风云录》、《关东演义》和相声《假大空》、电视剧《努尔哈赤》等。近年来演出的电视小品《相亲》和《超生游击队》等,更把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沈阳方言词语,传播到全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主要方言沈阳话同沈阳人憨厚、淳朴、粗犷、豪爽的件格分不开,具有刚健、清新、质朴的特色。沈阳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就其总体上来说,同北方方言特别是同北京话,有许多共同性。它们在语音上比较简单,语汇方面大同小异,语法基本一致。但因语言历史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的因素,是因语言的分化而形成的。它们的区别是:第一,在语音方面,沈阳话在Z、C、S与ZH、CH、SH不太好区分,像“四、十、四十、十四、姓施、姓司”这样的字词,在沈阳话中区分起来比较困难。再有缺少R声母,日与意也不容易说得分明。第二,在词语方而,沈阳话有大量的方言词汇是普通话所不说的。如普通话说的:“天气”,沈阳话叫“天头”,“太阳”叫“日头”,“葵花籽”叫“毛喀”;“玉米”叫“苞米”;“说话”叫“唠嗑”;“乌鸦”叫“老鸹”;“麻雀”叫“家雀(qiao)”;“鹰”叫 “老鹞子”;“手套”叫“手巴掌”等。据统计,沈阳话的这一类土语词汇多达三、四千个,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普通话所接受。在沈阳话中还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词语,如满语的“秃鲁”、蒙语的“胡同”等。此外,沈阳话中还含有极为纷繁多样的语气司、叹词、拟声词和“黑不溜秋”、“酸拉巴唧”、“干巴呲咧”、“花里胡哨”一类形容词生动化表达格式。沈阳话词语在变成书面语言时,写法不太固定,如“叽咕”、“唧咕”;“脚鸭子”、“脚丫子”。并有方言专用字,如“旮旯”、“蔫”,同时在词义上又有较大变化,如:“饥荒”,有“债”和“矛盾、纠纷”两义;“忌讳”,也可以指“醋”。第三,在语法方面,沈阳话中常用“吃了么,你呐?”“十点了都”一类倒装或追加句式,这是与普通话规范语法不同的。城区和区的沈阳话,也有细微的地区和民族性的语音、词汇差别。在沈河区小西关地区居民之间就通行与回民习俗有关的借词,如“主麻儿,(宗教仪式)、“油香”(油炸饼)。在满族集居地区则把“上那去”说成“上那喀”,满语“喀”是汉语“去”的意思。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差别正在逐渐缩小。

老沈阳话和新沈阳话,是当代沈阳方言的重要变体。土生土长的老年人多操带地域特点较浓的老沈阳话,俗称“大北关味”或“苣荬菜味”。说老沈阳话时,男人的语调低缓,鼻音浓重,嗓音浑浊,并时有含糊吞音现象;女人则声调高扬,口音清晰,语速较快。老沈阳话土音土词多,如把“做什么”说成“干哈”(啥),把“上那去”说成“上那疙瘩”等等。在老沈阳话中,比较讲究礼貌和客套用语。中年以上的沈阳人,在家里或与其他沈阳人交谈,多用家常体的老沈阳话。在社交场合则使用土腔土语较少的“沈阳普通话”,即新沈阳话。新沈阳话节奏较快,语调简单,语音清晰。多年居住在沈阳的外地人,尤其是其它地方的东北人,沈阳的青年人多操新沈阳话。但另一方面,沈阳的年轻人也常标新立异,他们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土语词”,如“耍呢”、“忽悠”、“扔大个,,”、“老硬”、“潮”、“贼拉好”、“掉价”、“铁子”、“少扯里根扔”等。1955年推广普通话以后,老沈阳话的影响相对减小。对沈阳这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方来说,既是辽宁和东北共同的地域方言,又是一个方言的中心城市的口语,使它周围的若干方言都向中心地点的方言沈阳方言集中。自从1625年后金帝(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44年清顺治皇帝迁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使沈阳的历史地位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居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清军入关以后,沈阳人大批进入北京,北京等地的关里人也大量移居沈阳,从而加强了语言文流。清代先后还有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十次带领大批官员东巡盛京,并且从清代以来已经把官司话(包括北京话和沈阳话),作为官场、公共场所和知识分子通行的语言。民国初年,随着奉军的入关,沈阳人大批进入北哀,也促进了两地的语言交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5年提出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以后,又进一步对沈阳话起到了整化作用。因为沈阳话和北京话,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将促进沈阳方言和北京方言,这两个同属于北京官话的亲属方言的日趋统一。

沈阳话,是沈阳地方话同北京话等汉语北方方言以及本地的满、蒙、回、锡伯等少数民族语言,在长期交流、互相影响、融和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在今天通用的沈阳话中,还不同程度的留下了满、蒙古、回等民族的语汇。在沈阳地区使用沈阳方言,也就是说沈阳话的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内说汉语的满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以及使用双重语言的朝鲜族等。

一些简单易学的沈阳话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

卖呆:看热闹。

砢碜:不好看。

闷头儿:中医称疖子。

攉搂:搅和。

秀敏(轻声)(音):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削你:揍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齁巴:患气喘病的人。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土鳖:极端瞧不起的人和事。

嘎鼓(轻声)(音):独特,特别。

埋汰:脏。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叭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打车:乘坐出租车。

膈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犊子:混蛋。

二尾(yi,三声)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吃瘪肚(音):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憋屈:委屈。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扯哩哏儿棱: 瞎扯。

哄哄:胡乱议论。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敞开儿: 尽量,随便。

吵儿巴火:大声嚷嚷。

花花儿:作风不正派。

朝面儿:露面。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晃常儿:时常。

霍霍:践踏,糟践。

坏菜:事情弄糟。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合炉:吻合,合拍。

浑儿画浑儿的:不明亮,有污垢。

长虫: 蛇。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车脚钱:运费。

车老板儿:赶大车的人。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抻头:遇事不慌。

吃不了兜着走:对事情后果负有责任。

吃独食儿:自私,好东西自己独吞。

吃不住劲:承受不住了。

冲着:迷信人认为人有病是鬼神作祟。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抽巴:收缩。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尬(gà)点儿啥: 赌点什么

波力盖儿(音):膝盖。

吗灵: 蜻蜓

愚作:舒服

蚂蚱:蝗虫

马胡路:下水道

马路牙子:路边

抠b飕飕:小气

倒骑驴:人力三轮车

三驴蹦子:三个轮的农用车和残疾人的代步车

拉角:运输

踏拉板:拖鞋

酒蒙子:酒鬼

二道贩子:第二极经销商,一般形容菜市场里不是真正农民的商贩

南蛮子:南方人

大鼻听(ting轻声):鼻涕

好赫儿: 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盖被呼:盖棉被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

晌午:中午

八成:有可能

兴许:有可能

锛(bé'r)楼(lou轻声): 前额

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估莫:估计

虎:又鲁莽又笨

飞边子:裤腿磨损

大该:大街

日头:太阳

牙嚓:食物里面沙子多

碗家柜:厨柜

棉猴: 棉大衣

姨子:肥皂

整景儿:装相儿

突了扣: 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大概是 ,掉链子,一到关键就不行的意思

老鼻子了:非常多(也可以说成“老了”)

吐洛皮了:外伤,比破皮严重一些。

先头:开始。

寒碜:寒酸的意思

撩了:跑了

闪人:逃跑

羊毛拉子:毛毛虫

叽里咕噜地:形容东西漫天翻.不老实地样子.

钱串子:和蜈蚣外形类似的一种爬行动物,“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

罢哒:在水或泥里走,脏脚或鞋在地上留印。

魔怔:精神病

搭谷:搭理

毙:好的意思

贼毙:比必更好的意思

太毙了:最好,比贼毙更好的意思

好个六:一点都不好,常用于回答“……好吗?”或“……挺好的吧?”之类的话

差(chǎ)皮了:误会或者是搞错了

藏猫猫:捉迷藏

家巧(qiǎo):麻雀

立整(轻音):规整

屁精屁精的:拍马屁,狡猾奸诈,小聪明等。同“猴精”

老张:蟑螂

渣儿:乳房

吃渣儿:婴儿吃奶的意思

撩嫌:招惹的意思

立棍(gùn'r):当老大,黑社会用词,也有挑衅成分,隐含这地方今后我照着。

扎刺儿:小的硬物进入手中(例如木头屑)

挑刺儿:挑衅

大电炮:打你一顿 (打架过程中,用拳猛击对方眼眶部及其周围的动作,一般目的在于限制对方视觉系统以便于以后动作的继续使用,故一般是作为起手招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