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文化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无产阶级文化派

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实际上,“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潮的哲学基础是波格丹诺夫的马赫主义观点。他们所理解的文化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是个人感觉经验的总和。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1920年10月 2日)这篇演说和他所起草的《论无产阶级文化》决议草案(1920年10月 8日)等文章中批判了这种极“左”的小资产阶级错误观点,指出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说明: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新的社会关系基础上,通过批判地改造和发展人类历史所创造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诞生。

列宁的批评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文件受到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和领导人的拥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在20年代初期就逐渐失去影响。1925年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归属工会,1932年解散。

2无产阶级文化派

无产阶级文化派 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为基本组织的

苏联早期文化派别。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于1917年10

月16—19日在彼得格勒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宣布成

立。卢那察尔斯基任协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卡里宁任

中央委员会执行局主席。1918年以后,列别杰夫—波梁斯

基和普列特涅夫先后接任协会主席职务。无产阶级文化

协会是一个有很多工人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组织,

它在全国各地设有自己的分会,十月革命后,各地方协会

多达1381个,会员由8万发展到40万。协会有自己的刊

物《无产阶级文化》、《未来》、《熔矿炉》、《汽笛》等20余种

和几个出版社。《无产阶级文化》是协会中央机关理论刊

物。鲍格丹诺夫、列别杰夫—波梁斯基等协会理论家常在

这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协会的重要理论家还有普列特涅

夫、卡里宁、别萨里柯和捷尔仁采夫。一些无产阶级诗人

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诗人歌颂世

界革命和工厂的集体劳动。他们的创作特征是革命浪漫

主义的激情和抽象的宇宙精神。以鲍格丹诺夫为首,包括

普列特涅夫在内的少数理论家。由于他们提出和推行了

“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纲领,而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派”。

“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鲍格丹诺夫的所谓“组织

科学”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经验的综合就是真理;

真理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经验的组织;文化和

艺术就是以“生动的形象”组织人们的社会经验。以前的

文化反映的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

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经

验”。它应该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文化,同时也应与同时

代一切别的任何阶级与阶层的文化隔离开来,从而在真

空中创造一种特殊的“纯粹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无

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错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文化

派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波格丹诺夫号召无产阶级对

待文化遗产”应该象信教的人对待异教一样。”有的人提

出“把资产阶级文化作为一堆废物扔掉”:有的人说:“不

需要继承联系,苏联读者不需要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他

古典作家的小说,它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再版”。无产阶级

文化派的杂志《未来》则声明:“如果有人因为无产阶级的

创作家没有填补把新的创作同旧的创作分离开来的那个

空白,而感到惶惶不安的话,我们就对他们说:这样更好

些——不需要继承联系”。

(二)在如何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和组成新文化大

军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文化派采取了异想天开的反历史

唯物主义的态度。波格丹诺夫认为,“无产阶级”是直接同

工业无产阶级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应该是“纯粹

的和鲜明的”,“没有任何异己的杂质”。无产阶级文化派

的另一个理论家卡里宁声称:“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一个

实验室,无产阶级应该在这个实验中创造新文化”,这样

就可以使无产阶级“避免资产阶级影响的侵蚀。”普列特

涅夫还把经济基础、生产方法同观念形态混为一谈,同样

主张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组织里建设“无产阶级文

化”,并认为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基本目的”。无

产阶级文化派把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排除在新文化的建

设大军之外。认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只有靠无产

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等才能够加以解

决。

(三)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

上,无产阶级文化派公然主张“独立”和“自治”的立场。十

月革命前,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的时候,曾宣布为“独

立”的工人文化组织,不受克伦斯基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的国民教育部的管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

意义的,十月革命后,继续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只有在无产

阶级不受任何法令的约束,在充分主动的条件下才能发

展。这就没有任何道理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独立”,

现在已经是不受苏维埃政府管辖的“独立”了。无产阶级

文化派在论证这种“独立”的必要性时,还极其错误地提

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无产阶级文化创作的阶级组织,

如同工人政党是政治组织,工会是经济组织一样,为此,

他们反对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置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管

辖之下。

列宁同波格丹诺夫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反马克思主

义的文化艺术理论进行了长期斗争。1910年3月,列宁在

《政论家的短评》一文中指出:“所谓‘无产阶级的哲学’其

实指的就是马赫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这个说法在

这里也是不合适和不恰当的”;“无产阶级的艺术”、“无产

阶级的文化”的词句“正是用来掩饰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的”。1919年5月6日,列宁在给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

表大会的贺词里,批评无产阶级文化派“把按照新方式建

立起来的工农教育机关看做自己在哲学方面或文化方面

进行个人臆造的最方便的场所”。“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

级艺术和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

荒谬的东西”。1920年9月,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

主义》第二版的序言中指出:“波格丹诺夫在‘无产阶级文

化’的幌子下偷贩着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同年10月2

日,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演说里(即《青年团的任务》),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

文化同过去时代文化的关系,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派杜

撰特殊的“无产阶级文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所

谓“独立”原则,1920年10月,列宁给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代表大会起草了一项决议草案——《论无产阶级文化》,

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在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总

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

分来完成;并严厉地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的观点。根据

列宁起草的为大会所一致通过的决议草案,无产阶级文

化协会被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1920年12月1日,《真理

报》发表了俄共(布)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

(即《俄共(布)中央的信),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领导的错

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是,普列特涅夫等人对于列宁和

党中央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要求党中央撤销这个决议。

1922年9月27日,普列特涅夫在《真理报》上发表长文

《在思想战线上》,继续坚持错误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文化

协会的纲领是唯一正确的纲领,进一步提出用“实验室”

的方法建设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把广大知识分子和农

民从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队伍中排除出去。列宁以在文

章的空白页边上打批语的形式批评了该文的极端错误的

观点,指出:“这是伪造历史唯物主义!玩弄历史唯物主

义!”随后,在《真理报》上就普列特涅夫的文章展开了论

战。此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有所收敛。列宁逝世

前不久,在疾病的间歇中口授的最后一篇文章《宁可少

些,但要好些》(1923年3月2日)里,继续批判无产阶级

文化派”过分唠叨,过分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

化’”,并指出:“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我

们许多年轻的作家和共产党员应该好好记住这一点。”这

是革命导师领导党同无产阶级文化派斗争的宝贵遗嘱。

列宁逝世一年后,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共中央在《关于党在

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1925年6月18日)中,重申了

列宁的文化立场:“党应当以一切方法与那些对旧文学遗

产和文学专家的轻率和蔑视的态度作斗争”,“应当与纯

粹在暖室里培植‘无产阶级’文学的企图作斗争。”1932

年,俄共中央正式解散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