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论

版权信息作者:李建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047228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市场价:¥28.00
内容简介《知识生产论: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框架》将知识生产作为主题运用基础性的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在目前类似文献不多见的情况下,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艰苦的探索,试图建立知识生产论的理论体系,对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
作者简介李建华,1969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1997-2007年的十年间,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知识生产和企业理论。主要学术专著:《企业知识论》。目前在浙江工商大学从事浙商研究
目录自序
导言知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一知识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转换:由知识要素论到知识生产论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创新
五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现代世界经济中的知识生产
第一节研究与开发(R&D)
一研究与开发(R&D)投资总额及其增长
二研究与开发密度
三研究与开发(R&D)内部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教育
一教育开支
二教育的产出
三教育的收益
第三节知识产权及其贸易
一科学论文和科学出版物
二全球专利情况
三专利权交易
第四节生产组织变化和政策调整
一新兴研究企业、合作开发协议、国际R&D联盟
二OECD国家促进产业界研究与开发的政策
第五节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一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
二教育全球化
三知识产权合作
简短的小结
第二章知识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知识及其演进
一知识与现代科学
二知识的特性
三知识赋存
四知识发展
五知识和信息
六知识生产过程
第二节知识的经济性质
一知识的功能
二知识的稀缺性
三知识的消费
四知识作为生产结果的特点
第三节作为社会经济过程的知识生产
一现代知识生产的内容
二 知识生产特质
三 现代知识生产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知识生产的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
二基于知识生产的现代社会经济
三知识发展与结构变动
第三章知识生产:需求和成本
第一节知识生产的描述
一知识的生产性
二现代知识生产特征
三知识生产过程
第二节知识需求
一知识需求分类
二知识需求曲线
三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和关键需求
第三节知识生产成本
一知识创新的成本
二知识复制的成本
三知识生产的完全成本
第四节需求-成本关系
第四章知识生产:价格和剩余
第五章知识生产者
第六章知识生产和产业组织
第七章基于知识生产的宏观经济管理
第八章知识问题与经济分析
第九章发展与战略
第十章知识生产与价值理论
第十一章知识与自由
第十二章经济学、发展与改革
结束语“李约瑟之谜”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附录知识研究:经济思想史回顾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收音机的出现和普及是发展,电视机取代收音机是发展,汽车代替门行车和人力车是发展,实现大运量高速度的铁路运输系统的出现是发展,飞机作为比火车更进步的长途运输系统的出现是发展。
关于世界上最重大的发明,猿人钻木取火有上百万年的历史,现在全世界100%的人在使用火;轮子发明于5800年前,现在有99%的人在使用轮子;中国人毕升于1650年前发明活字印刷,现在95%的人在使用印刷产品;贝尔于124年前发明电话,现在55%的人在使用电话;雷诺汽车于109年前出现,现在45%的人在使用汽车;电视机发明于72年前,现在有40%的人在使用电视①。
然而,当我们深入以解释社会发展为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学研究的时候,我们很难发现这些通常理解的发展及其地位。罗斯托批评说:“毫不夸张地说,重大的发明和革新在正规的理论中根本就没有地位。”②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罗斯托的意见,正是本书研究工作的前提:如果要以发明和革新为中心来理解社会经济的话,经济学需要重建。
文摘对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知识发展的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考察可以发现,科技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特征;经验还告诉我们,社会生产是不断地在新知识基础和关系上展开的。本书所研究的,则是在知识生产商品化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上发生的现象,或者说是知识生产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所引起的经济学问题。
一 知识问题的提出
虽然马克思英明地判断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和其前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都没有从科学进步——更一般地说是知识进步——的过程中解释社会的发展。自从能够运用生产函数以及生产函数中推导出的成本曲线来描述社会经济过程,现代经济学就以精湛化的体系和日益精确的语言表达人类的经济思想。传统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设定了共同的研究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在于:如果继续追问一句“生产函数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生产函数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经济学就只能告诉你:“它是外生的。”本书的研究就起始于“生产函数的生产”这样的问题。
后记十年以前,当我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读研究生时,备受关注的知识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1998年暑假我写作《知识管理论》第二章。随着时间的推移,萦绕心头的“知识”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框架,这一思路包括三个部分:其一是生产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理解社会生产,以知识生产的观点而不是传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生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经济;其二是企业理论,如果把社会生产看作是知识生产,那么,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就是理解生产组织和企业的关键;其三是管理理沧,在前两个基础上,知识管理既承继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又是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发展。
本人深知自己的学术积累对于完成这一庞大的研究计划来说实在是贫乏,然而,也许正是探索未竞之事的企图才是发展和成长的动力。支撑这些研究工作的是一种信念:知识、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信与艰苦奋斗精神。
本书是“生产论”。我在本书中试图完成的工作,是提出“知识生产论”的分析框架以解决“知汉悖论”。这个初衷似乎已经达到,又似乎远未达到。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仅会判断本书的工作,而且会对本书提出的主题作出贡献。
本书是在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间,部分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做过学术交流,感谢所有的赞许、鼓励、批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