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率
什么是失效率所谓失效率是指工作到某一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一般记为λ,它也是时间t的函数,故也记为λ(t),称为失效率函数,有时也称为故障率函数或风险函数。在极值理论中,失效率称为“强度函数”;在经济学中,称它的倒数为“密尔(Mill)率”;在人寿保险事故中,称它为“死亡率强度”。
失效率是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一般记为λ,它也是时间t的函数,故也记为λ(t),称为失效率函数,有时也称为故障率函数或风险函数.按上述定义,失效率是在时刻t尚未失效产品在t+△t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条件概率.即
它反映t时刻失效的速率,也称为瞬时失效率.
失效率的类型失效率的观测值是在某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失效的产品数与工作到该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数之比,即失效率曲线:典型的失效率曲线 失效率(或故障率)曲线反映产品总体个寿命期失效率的情况。图示为失效率曲线的典型情况,有时形象地称为浴盆曲线。失效率随时间变化可分为三段时期:
(1)早期失效期,失效率曲线为递减型。产品投稿使用的早期,失效率较高而下降很快。主要由于设计、制造、贮存、运输等形成的缺陷,以及调试、跑合、起动不当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当这些所谓先天不良的失效后且运转也逐渐正常,则失效率就趋于稳定,到t0时失效率曲线已开始变平。t0以前称为早期失效期。针对早期失效期的失效原因,应该尽量设法避免,争取失效率低且t0短。
(2)偶然失效期,失效率曲线为恒定型,即t0到ti间的失效率近似为常数。失效主要由非预期的过载、误操作、意外的天灾以及一些尚不清楚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由于失效原因多属偶然,故称为偶然失效期。偶然失效期是能有效工作的时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寿命。为降低偶然失效期的失效率而增长有效寿命,应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精心使用维护。加大零件截面尺寸可使抗非预期过戴的能力增大,从而使失效率显著下降,然而过份地加大,将使产品笨重,不以济,往往也不允许。
(3)耗损失效期,失效率是递增型。在t1以后失效率上升较快,这是由于产品已经老化、疲劳、磨损、蠕变、腐蚀等所谓有耗损的原因所引起的,故称为耗损失效期。针对耗损失效的原因,应该注意检查、监控、预测耗损开始的时间,提前维修,使失效率仍不上升,如图中虚线所示,以延长寿命不多。当然,修复若需花很大费用而延长寿命不多,则不如报废更为经济。
失效率的计算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是制从它开始运行(t=0)到某时刻t这段时间内能正常运行的概率,用R(t)表示.
所谓失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失效的元件数与元件总数的比例,以λ表示,当λ为常数时,可靠性与
失效率的关系为:
R(λ)=e-λu(λu为次方)
两次故障之间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的平均值称为平均为故障时间(MTBF)
如:同一型号的1000台计算机,在规定的条件下工作1000小时,其中有10台出现故障
,计算机失效率:λ=10/(1000*1000)=1*10-5(5为次方)
千小时的可靠性:R(t)=e-λt=e(-10-5*105(5次方)=0.99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1/λ=1/10-5=10-5小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