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学问

作者:金克木著
ISBN:10位[7561341741]13位[978756134174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29.80元
内容提要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槛外只言片语,道尽世事沧桑,来固欣然,去亦无憾。
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编辑推荐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像。
我在信和疑之间翻腾,在热和冷之间动荡过了70多年。这恐怕是我在生命的最后的年月里不得不奖思想化为文字的内在原因。像蚕丝作茧便自己僵化并将自己埋葬一样,我也是倾吐衷肠使自己僵冷。不过我和蚕不同,他能自由蛹再生为短命的蛾子,我只能留下破料的废纸……
——金克木
作者简介金克木(1912—2000),当代著名学者。祖籍安徽寿县,生于江西。1930年赴北平求学,1935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馆员。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到印度加尔各答的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克木陆续重印和出版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文化猎疑》《无文探隐》《末班车》《孔乙己还乡》《风烛灰》等三十余种,译著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伐致呵利三百咏》《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目录序言读书·读人·读物
第一篇文化钩玄
如何解说文化
我们的文化难题
何谓“文化危机”
文化问题断想
传统文化定性问题
文化之谜: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文化之谜:科学·哲学·艺术
文化之谜:宗教信仰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东西文化及其科学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唐宋的文史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显文化·隐文化
台词·潜台词
第二篇学林晴影
东西方哲学思想之不同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齐鲁之别与传统思想
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
诗与真
诗境
现代中国文学
历史的断层
欧洲文学
小说史的三角和对顶角
史书·小说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佛学谈原
与书对话:《礼记》
《论语扩子日”析
“道、理”·《列子》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古典小说:《儒林》·《镜花》
谈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从《三寸金莲》谈“挖根”小说
烟·火·光
“解构”六奇
内和外
两种“法”
第三篇阅卷津逮
阅读的美学
读书法
读书得问
读书断想
诗的倒读
书的反读
古今对话:读书
谈读书和“格式塔”
古书试新读
谈《千字文》
闲话天文
读古诗
重读“崤之战”
儒林与武林
文体四边形
第四篇槛外小语
科学与人生观
人苦不白知
谈社会心理学
“闲”、“书”二话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小人物·小文章
文士业外
做官之路
寂寞
叹逝
时间
批评
看音乐
酒友
遥寄莫愁湖
不悔少作
自挽联
占卜术
戏剧
茶毗前谈:逍遥游
荒诞颜回传
坐井观天记
历史的幽默
两个月亮
遗憾
泪
书摘两个月亮
传说大半个世纪以前有一对夫妇,男的是科学家,女的是文学家。有天晚上两人一同散步。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女的说:“今夜的月亮真圆。”男的说:“没有圆规画的圆。”一个是诗文头脑,文学眼光。一个是数学头脑,科学眼光。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照旧散步,照旧谈话,照旧相敬如宾,直到白头偕老。科学和文学并存。你看你的月亮,我看我的月亮。你喜欢你的,我喜欢我的。谁也不霸占月亮,独吞下来。月亮是在天上,由人怎么看。
又有个传说,也是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和“伟大人物”(通行汉译“圣雄”)甘地见面了。据说对话中有这样两句:
诗人:我们不要毁坏艺术。
伟人:艺术不要毁坏我们。
这又是两个月亮。两人也是各行其是,各人在自己建立的“道院”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办国际大学。伟人摇动手纺车,进行民族独立运动。
还有个传说出自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据说不知多少年以前,不知什么地方,有一个和尚。他的修行是除了拜佛之外逢人便拜。问他为什么。他说,所有的人将来多少代以后都要成佛,所以不敢轻视。受他札拜的人不但不感谢,反而很生气,说:“你是什么人,敢预言我将来成佛,敢像如来佛一样给人‘授记,?”他一拜,对方便骂他,甚至于打他。他不还口,不还手,只是躲避,口中念叨着“不敢轻视,不敢轻视。”于是他得了一个绰号“常不轻菩萨”,终成正果。这位菩萨和受他礼拜而打骂他的人对一件事有两种看法。一个月亮被两人看成两个。一个看的是将来,非常遥远的将来,成佛作祖。一个看的是现在,当前看得见的现在,凡人一个。菩萨挨打受骂,因为他把将来当作了现在。打骂他的人看不见将来,也不相信将来,只承认现在。
这三个传说中,前两个都没有说发生冲突,后一个是一方斗争另一方。前一种情形少见,后一种情形越来越多。许多现代家庭往往是这样。离婚不是“孔雀东南飞”,婆婆下命令,是双方性格不合,感情破裂。原来婚姻和家庭是性格和感情的结合同居,不是对社会和子女负责的法律关系。社会和法律是有约束力的。性格和感情却没有。一个月亮被夫妇两人看成两个。假如夫妇两人都是常不轻菩萨,像前面说的那一对,那就好了。可惜的是现在往往两方都不是,或者只有一方是。前一种的结果是分离。后一种的结果是有一方挨打受骂忍气吞声。看来常不轻菩萨真是伟大人物,怪不得在佛经里受到表扬。又可惜学他的人太少。熟读这一经文的人好像也不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