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徐志

徐志,男,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2002年参加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普陀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新医学》杂志特约编委,浙江省肿瘤化疗及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为舟山市111工程后备人才、普陀区优秀专业人才、舟山市劳动模范。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诊治了大批疑难、危重病人,临床经验丰富。在血液系统疾病、高凝、血栓性疾病及肿瘤疾病诊治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有多例经治白血病患者获长期生存。擅长于骨髓穿刺、各类不明原因的肿块穿刺活检、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及肿瘤的化疗、各类原因不明贫血、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及淋巴瘤的诊治及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先后在省级以上的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撰写了医学专著《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现代诊断学》一书。

徐志(1910-1982)男,河北遵化市党峪镇要峪村人,1910年8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历任中共丰润县委秘书、宣传部长,中共丰(润)玉(田)蓟(县)中心县委书记,华北抗日联军(丰润)第5支队政委,冀东特委宣传部长,晋察冀16地委书记兼16军分区政委。抗战胜利后,任冀热辽军区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简称前委)组织部长,中共辽西地委书记兼锦州卫戍区政委、22旅政委,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沈阳日报》社社长,市委副秘书长兼统战部长、工业部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协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2年逝世,终年72岁。 徐志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1918年在家中上了一年私塾,1920年到外祖父家的村里读了半年私塾,1921年到丰润县北西区小学就读,1925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五中学。徐志从小就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学校里,他发奋学习,准备长大后报效国家。可是,事不遂人愿。先是他的父亲在外地一个药铺当坐堂医生,因药铺破产而失业,后改做生意又赔了钱,致使家中负债累累。到1927年冬,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他继续读书而被迫辍学。

1928年,为生活所迫,徐志考入丰润县一个小学教师训练班,想通过训练当一名小学老师挣钱补贴家用。训练班中有一位老师名叫贾一云,是燕大的一名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进步思想。贾一云在给徐志他们讲课时多是讲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向徐志等人推荐一些进步书籍。徐志从训练班的图书馆里找到这些书后,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中初步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进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开始得以接近和了解马列主义。另外,徐志有一个婶母的娘家侄子叫安体诚,是当时丰润县有名的共产党员。安体诚经常向徐志介绍“穷人为什么受苦、受穷,富人怎样剥削和压迫穷人,劳苦大众要团结起来斗

争才能得解放”的道理。

1930年夏,徐志到乐亭县高小教书,任小学教导主任,同时兼教中学。在此期间,徐志感到非常苦闷,借研究一些文艺作品聊以自遣,因而受鲁迅、郭沫若作品影响很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自己研究和学习进步作品,还在学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同年冬季,徐志传播进步革命思想的行为被学校当局发现而遭免职,他被迫回到丰润县。1931年春,徐志出任丰润县沙流河镇立小学校长。

1932年,徐志着手组织了全县小学教员联合会(简称教联),并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向当局提出保障小学教员的权益和提高待遇等要求。1933年春,经王品珍、李一夫介绍,徐志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任县教联主任、党团书记。实现了几年来盼望已久的夙愿,徐志更加积极地在教联中开展工作。他一方面在工作中发现、吸收一部分积极分子参加革命并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3年冬季带领教联,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开展了“增薪”斗争。

1934年春,徐志受党指派参加了丰润县委工作,任秘书、宣传部长,同时还兼管丰润县北部农村党的基层支部工作,参加并领导当地农民开展了减租抗税、去除不合理负担等斗争。

1936年9月,徐志担任丰(润)玉(田)蓟(县)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丰润县南部、玉田全县及蓟县一部分地区的工作。徐志带领县委到丰润城南,以四户庄、女过庄、白沫子、圪塔坨、刘忠铺和大坎等村镇为重点,在城北以大旺庄和南下庄为重点,组织了多个游击小组,十分活跃地开展了打白面馆(大烟馆)、打日本浪人、收枪、锄汉奸等活动。这些小规模的游击活动,播下了武装抗日大暴动的种子,锻炼了骨干。

后来,根据中共京东特委书记胡锡奎指示,将丰润县零散的游击小组合编为八路军第9支队,徐志任政委(当时化名李德昭),准备参加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徐志带领队伍采取各种形式到处宣传抗日道理,教育并吸收了大批青壮年加入抗日队伍,9支队从出发时的200左右人增加到500多人。在铁厂,徐志、王维昕与李运昌、李楚离(中共河北省委干部,时任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党团书记)等领导接上了头。李运昌决定:丰润9支队编为抗日联军第5总队(后称丰润第5总队),张树畹任队长,徐志任政委,鲍子菁任参谋长。

1938年9月中旬,八路军四纵主力进军都山失利,原准备在都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计划未能实现。到了10月中旬,四纵队开始西撤,并带走了大批冀东抗联部队(5支队也在其中)。时值深秋,部队冬衣无着,沿途觅食日渐困难,加之进入狭长的山路后,不断遭敌截击,部队受到严重损失。一天,5支队过密云潮白河,晚上驻白岩村。次日拂晓发现敌情,徐志立即招呼同志们到村南集合(此时,支队长、教导员等4支队派来的干部早已随四纵队转移),组织部队迅速转移。徐志等人从山南坡爬上西山顶,遇到王维昕等人顺山沟爬了上来,两股会合只有63人,其余都被敌人冲散了。这时,徐志等人既没有地图,又不知路线,只知大方向是在北平的西边。于是,他们顺着先行部队的足迹,依靠群众引导,昼伏夜行,走了近一个月,才率领部队到平西根据地——斋堂。到斋堂后,按照冀热察区党委的指示,徐志到冀热察区党委任组织干事、特派员及党校总支书记等职务。1939年9月,徐志由冀热察区委党校调回冀东,任冀东区党分委宣传部长。

1945年1月4日,冀热辽区党委、行署、军分区成立。徐志任第16地委(驻滦东)书记兼在12团基础上扩大组建的第16军分区政委,军分区司令员为曾克林。1945年2~4月,16军分区部队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共毙伤、俘虏日伪军50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装备。6月,冀热辽军区根据晋察冀分局的指示,决定发动夏季攻势,由14、15、16三个地委各组织挺北支队,配合地方武工队向北发展,将解放区扩大到热南、辽西地区,为全面反攻建立前进基地。徐志等人立即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准备工作。22日,16军分区部分机关人员及两个团作为挺北第3支队,从界岭口、义院口、九门口出长城,向建昌、绥中县方向进攻。第3支队出长城后,先后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攻克了界岭口以北的千杵沟、马村子等据点,逼退了张杖子、刘杖子等据点之敌,于6月底进至建昌县和尚房子西北之大寿山。尔后,立即在这些地区广泛活动,发动群众,恢复巩固政权和开展游击活动,开辟新区,并在辽宁、河北交界的凌(源)青(龙)绥(中)一带组建了统一的领导机构——16地分委、16专署驻锦热办事处和三个武工队形式的县级工委、办事处。

1945年9月,徐志奉命到冀热辽军区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简称“前委”,后改“东委”)任组织部长。9月4日,曾克林率部队进入锦州。9月8日,为控制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局势,顺利进行接管工作,迅即成立了辽西地委、锦州卫戍司令部,徐志任辽西地委书记兼锦州卫戍司令部政委,王珩任卫戍区司令员。

1946年夏,徐志奉调到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学习。在2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大半时间他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工作。1947年10月5~11日,沈阳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市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张力克当选为主席,徐志等当选为副主席。

1950年春,徐志调任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沈阳市委机关报《沈阳日报》社社长。到任后,徐志充分认识到报纸宣传工作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一方面,他立即组织召开了市宣传鼓动工作会议,要求宣传鼓动必须与形势和生产相结合,必须深入了解职工思想情况,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另一方面,他带领全社工作人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1953年6月,徐志在中共沈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委员,并担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统战部长。后不再任市委副秘书长,而任工业部长兼统战部长,在其任工业部长的两年中,对沈阳市工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轻工业发展方面,由于把轻工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轻工业生产发展很快,重点建设了造纸、灯泡、味精、洗涤用品、自行车等方面的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以生产日用工业品为主的一轻工业系统,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9.8%,

1978年12月,徐志担任沈阳市政协常委,1980年4月,徐志调任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访人民代表,视察工作。 1982年12月20日,徐志因冠心病猝然发作,抢救无效去世。[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