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
陶岔,地名,2009年可能更名为丹阳村。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在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之间。是辣椒的盛产地。被中外水利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渠首”的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陶岔,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20世纪七十年代,丹江大坝竣工蓄水后,河南、湖北几乎同时发现了陶岔这块瑰宝。于是,河南南阳搞了个引丹工程,“龙头”伸在陶岔,“龙尾”甩在那个三国时“水淹三军”的新野县,龙身摆在邓州市。那湖北人的手笔更大一些,他们借淅川的地皮,钻山打洞,引清泉水灌溉,那从青家沟水渠溢出的优质丹江水,一下子灌溉了280万亩良田。
再后来,这是近几年的事,北京缺水了,天津用水也不足了,而南水北调,把丹江水库的水从陶岔开个口子,经中原,穿黄河,送到北京、天津。
就说长在淅川的那棵雪松吧,这里的老百姓称其为“渠首第一松”,是1979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从湖北省带来并亲手植下的。现在这棵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环顾四周,这里林木的确不少,但雪松绝对只此一棵。这是为什么?原来淅川虽然与湖北的丹江口市地连地天连天,唇齿相依,山水相连。但风土人情大不相同。譬如植树,河南人栽的是大量的苍松翠柏,杨柳刺槐,没有种雪松的习惯。而丹江口市人则不一样,他们从六十年代起已经注意栽植风景树了。王副总理当时也可能考虑到河南这个树种少,考察时顺便从湖北带了棵雪松。
当地的老百姓说,这儿的人喝了丹江水库的水,个个都肤色好,精明能干。信不信由你,反正这一点是真的。比如就在那个渠首的西部,有一个千亩橘园。南橘北移后,其它地方生长的橘子变异了,发酸了,而那个千亩橘园长出的橘子却个大味美,越变越甜。
陶岔渠首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更使人流连忘返。渠北汤山之上的成汤寺、云迹寺古迹斑驳;渠南禹山之巅的夏王宫香火不断;秦楚大战、宋金大战的古战场隐约可闻金戈铁马之喧嚣;朱廉山上楚长城、练马场、藏兵洞让人顿生探奇思古之幽情。寇准、范仲淹等历代达官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篇,今日读来,仍觉荡气回肠。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动工,陶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专家、学者、游客接踵而来,或调查研究,或旅游观光,或抒发感触,虽然目的不一,但渠首的美丽风光给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