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纪功碑
哥舒翰纪功碑
临挑,古称狄道。早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就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首先发现于临挑,从而使它获得了"彩陶之乡"的美誉。此外,还有一件让临挑人感到自豪的文物,这就是天宝年间留下的"歌舒翰纪功碑"。
此碑现存于临挑县城南大街46号院内。碑额、碑身、碑座均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身高4.25米,座高2.4米,碑宽1.84米。坐北向南,巍然屹立。由于年代久远,碑石风化,字迹剥落,碑额仅存"丙戌哥舒"四字,正中刻隶书十二行,可辨认者67字,已不能成文。碑文的字体秀丽古朴,相传为明皇御笔。清代临挑籍诗人吴镇曾集剩字为《唐雅》六章。根据张维《陇右金石录》里的考证:"此碑系为哥舒翰纪功所作。"
据史籍记载,临挑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同时又是多民族消长融合的地区。贞观初期,松赞干布统吐蕃各部,作了赞普。后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唐蕃关系十分亲善,并保持了数十年之久。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人口和牲畜,不断寇边。临洮作为战略要地,自然首当其冲,受到吐蕃骚扰。据临挑县志记载,当时这种骚扰经常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也使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武装冲突加剧。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吐蕃袭扰狄道,守将刘审礼战死,娄师德奉命收败亡兵员。公元714年,吐蕃大将堂达延、乞力徐等又率众十万,侵犯临洮、兰州、渭源等地,掠夺牲畜而去。唐将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率兵西击。十月,薛讷领兵至渭源,与敌战于武街(今临洮县东四十铺与窑店之间的大雨沟、田家坪上),另一军侧翼夹击,吐蕃大败。唐军追至狄道城北洮河川,又战于长城堡(今临挑县北乡秦家堡),吐蕃远遁。长城堡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达二十余万,战斗十分激烈,"尸体成堆,挑水为之不流"。这次战斗虽然击溃了吐蕃,但并没有遏制住吐蕃奴隶主集团的扩张野心和进攻势头,直到哥舒翰出任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后,才使这种局面有所改变。
哥舒翰生年不详。其父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年轻时曾客居长安,后来在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手下当衙将。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期间,他多次率兵打败吐蕃,并于公元749年攻破吐蕃在青海的战略要地石堡城,收得黄河九曲之地。这次军事胜利,使吐蕃奴隶主集团扩张野心受挫,使洮河流域一度安定下来。当时的百姓非常感激他,传唱着这样的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挑。"
公元754年,哥舒翰在临挑西设神策军。
安禄山作乱时,他正居住在长安家中养病。当时安禄山声势浩大,攻城很急。朝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起用他为兵马副元帅,统兵20万守潼关。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结果被安打败,囚禁于洛阳。公元757年,安庆绪兵败撤退时将他杀害。
为了纪念这位在保国卫边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将领,人们在临洮建立了哥舒翰纪功碑(见张维《陇右金石录》)。如今这块碑石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它已被岁月的风霜侵蚀得斑驳陆离,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仍向游人倾诉着当年唐军与吐蕃激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