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羊后土庙
基本介绍东羊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

出临汾城西北,车行15公里,便来到全国闻名的元代戏曲舞台所在地——东羊东岳庙。推开虚掩着的庙门,眼睛立刻被震慑了。在绿树成阴、鲜花点缀之中,耸立着一个高大的红墙褐瓦舞台——这就是有名的东羊东岳庙戏台。
历史意义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建筑意义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闭,台前两侧竖有高约5米,宽40余公分的两根正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复莲柱础,柱上浮雕着莲花童子,后台正面一幅元代壁画——《钟馗捉鬼图》,栩栩如生。更为叫绝的是整个舞台,没有一根大梁,而是用斗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绝。
文化意义“说到东羊戏台,不得不从戏剧谈开来。”著名散文家乔忠延如是说,早在唐代,我国已有了“歌舞戏”和“参军戏”。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物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舞台也随戏剧艺术的发展,由最早的平地围栏戏场,发展为平地筑台四面围观的“露天”舞台。到了元代,蒙古人把山西作为自己的大后方,因平阳府一带很少受战乱破坏,百姓安居乐业,加之平阳百姓好笙歌,戏剧艺术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