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
马齐(1652-1739)
满洲镶黄旗人,
姓富察。满洲镶黄旗人。米思翰之子。萌生,康熙英武殿大学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
清初,沙俄不断侵犯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横行无忌。为此,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即挥师北上,先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五年(1686)两次同侵略者展开激战,最终以沙俄军队战败被困雅克萨城、请求谈判解决两国边界争端而结束。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答应俄方请求,准备派员参加。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时任左都御史的马齐上书曰:“俄罗斯侵略疆土,(被)我师困之于雅克萨城,本可立时剿灭,皇上宽容,不忍加诛。今悔罪求和,特遗大臣往议,垂之史册关系甚巨。其档案宜兼书汉字,使臣并参用汉员。”诏如议行。康熙二十八年(1689)7月14日,两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我国让出尼布楚,收回雅克萨,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平等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当时虽然以满俄两种文字书写,但不久即将副本翻译成汉文归档保存,开清初官方外交档案由满文翻译汉文之先河。同时,马齐的这一建议也为以后满汉文化的广泛交流以及汉文字在官方的普遍运用铺平了道路。
康熙四十七年,曾以首举允禩可立皇太子罪被罢官禁锢,后复起用。乾隆四年卒。
马奇(1717~1794)
Mudge,Thomas
英国制表匠。1738年开设表店,因产品质量精良,欧洲各国要人都向他定制。1765年,马奇发明了调节机械表走动的一种自由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是在格雷厄姆的直进式擒纵机构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是现代宝石叉互擒纵机构的前身。19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机构被广泛用于机械式手表和小型时钟。1771年表店停业,马奇投身于航海时钟 。1774 年,他把制造的第一个精确时钟送交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马 奇,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研究生班结业,汉族,籍贯河北新乐,1961.07出生,1982.08参加工作,2004.12任现职,其中2002.04下派任义乌市副市长两年。 工作分工: 协助厅长工作,分管土地利用规划处、地籍管理处,联系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马奇》
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的女作家布鲁克斯凭部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布鲁克斯在这部荣获2006年普利策奖的小说中,作者布鲁克斯通过大量研究,将历史小说和传记文学两种合二为一,在美国文学经典《小妇人》的故事框架上,为读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全新人物形象马奇。
身为小妇人之父的马奇,是深受爱默生和梭罗影响而满腹理想情怀的废奴主义者,战争将他置身于无数没有人性的冷酷士兵和地主之间,亲眼目睹了血腥暴力、种族歧视以及百姓、特别是黑奴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作者借马奇之口阐释了有关战争、自由及情爱的思考,为那遥远的时代赋予了永恒的人类话题。
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1916~)简介:
美国 多领域管理大师,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
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罗伦斯·普赛克与托马斯·戴文波特制作了一张200位管理大师的排行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然后他们问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排在第一位的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排在第三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而排在德鲁克之后,西蒙之前的则是几乎没有公众知名度的詹姆斯·马奇。
马奇出生于1916年,195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卡耐基工艺学院任教。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多领域大师。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詹姆斯·马奇博学多才,曾经讲授的课程琳琅满目、涉猎范围极广,包括组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领导、计算机仿真、统计学等等。此外,他还制作过纪录片、出过诗集,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学者。
当然,詹姆斯·马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组织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成就。
詹姆斯·马奇的管理思想与贡献:
他在社会学和其它领域成就斐然,以治学严谨及学思深厚闻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帕杰特教授在《当代社会学》期刊中写道:詹姆斯•马奇的影响力及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范围之广,同侪望尘莫及。
特别的是,詹姆斯•马奇的思考向来是由美学观点出发,很重视想法是否有一种优美、雅致或一新耳目的特质。
多年来他创造出许多隐喻,展现他创意十足的敏锐度,像是组织选择的垃圾桶理论、学习事物时的热炉效应等等。
管理专家想要寻求新想法时,常会从詹姆斯·马奇的著作里找灵感。他博学多才,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优游于许多不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士·马其是当代一流的管理思想家,他认为一个想法是否优美,可能比它的实用性更重要。
詹姆斯·马奇的主要著作:
代表作(有中译本):
1《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2与西蒙(Herbert A.Simon)合著的《组织》(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3与塞尔特合著的《厂商行为理论》。
其他著作: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fluence (1955)
Autonomy As a Factor in Group Organization (1980) ISBN 0-405-12980-7
Ambiguity and Choice in Organizations (1980) ISBN 82-00-01960-8
Decisions and Organizations (1988) ISBN 0-631-16856-7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1989) ISBN 0-02-920115-2
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1994) ISBN 0-02-920035-0
Democratic Governance (1995) ISBN 0-02-874054-8
The Pursuit of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1998) ISBN 0-631-21102-0
On Leadership (2005) ISBN 1-4051-3247-7
马奇,曾用名马世勋、马凌云,回族,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1922年2月3日生于河南省武陟县木城镇王李村。幼年家贫,曾在清真寺读过两年《古兰经》,方就读于乡间慈善学校。后因成绩优异,考入河南省立十四中学。1938年春,家乡被倭寇占领,随学校迁至登封县中岳庙。1939年,考入省立开封高中,赖同学资助,得以完成学业。在开高读书期间,参加社会科学读书社,后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在南阳地区内乡县赤眉城以小学教员身份,组织和领导南阳各学校的地下党工作。1943年初,河南地下党遭破坏,奉命撤离。徒步到达延安,适遇“抢救运动”正炽,旋蒙诬陷残害。待“甄别”后,调入八路军子弟学校工作。1946年,带领共产党干部子女随军队撤离延安至张家口,任教于晋察冀边区中学等学校。1949年春节进入北平,任职于北平市军管会,后组建北京市101中学,又调至国家高教部政治教育司任职。1956年,自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从此开始30余年高等教育生涯。1958年,任哲学系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64年任语文系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至文革爆发,被红卫兵打倒、抄家、关押。1969-1972年曾随五七干校在江西省余江县放牛。人大复校后,1978年任《教学与研究》主编,1980年,到哲学系组建美学教研室并任主任。其后曾任中华美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美学会会长。1990年离休,成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生。2003年4月28日21时殁于北京市第六医院,享年81岁。
马奇一生,志趣鲜明,自学为本,笔不离手。在延安期间曾寻求去“鲁艺”学习,未果。50年代初,编写中等教育教学文章。1958年以后,撰写关于个人道德修养专著,以及关于北京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图书。文革前的60年代,钻研马列经典原著并主持编写注释,此时开始专注美学研究并投身于当时的“论战”。文革后期,参与编写《新华词典》。80年代出版的《艺术哲学论稿》和《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两书集数十年研究之心得。其间还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美学条目释文。1990年离休后,坚辞一切职务,散尽毕生藏书,从头学起,潜心书法。自诩“古训四十难学艺,吾逾七十篆楷隶”。又叹离休以后才得以从事“完全自愿、自觉、自由的劳动”。
马奇一生,以中学出身,行专业教育,其知行观念,皆离不开对于书的认识演进。早在高中期间,即开始研读“五经”:马、恩、列、斯、毛,从此奠定革命生涯。工作于人民大学伊始,自我制定“四书”计划:读书、教书、编书、写书,沉醉于研究的兴奋和出版的满足。及至“从心所欲”之年,又淡出学问,不藏一书,去留无意,墨洒烟云。
马奇一生,谨言慎行,严己宽人,晦掖后学,但世事艰难,坎坷不断。尤以两次最为深重。其一是历经困苦、满腔热血到达延安,却遭遇残酷无情的“抢救运动”。其二是殚精竭虑的忘我工作,在文革中却成为被批斗关押的牛鬼蛇神。晚年尝以杨慎名篇书赠友人,“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是自己一生心路蓝缕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