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村
1、富阳县富阳镇中沙村中沙村位于富阳县富阳镇南郊,是富春江中一个沙洲村庄,与富阳镇隔江相望,相距400米。中沙岛南北宽1公里,东西长2公里,原为上、下中沙两个自然村。民国时期,上中沙为太平乡十保,下中沙为滨江乡十七保。50年代初为上、下中沙村,属中愉乡所辖,1955年合并成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划归春江乡。1962年改隶金桥人民公社,1989年并入富阳镇。村民主要有陈、金、羊、倪四姓,祖先都是从各地来此垦荒农民,均按姓氏集居。1992年,全村429户、1249人。
历史
中沙在富春江中形成岛屿年代已不可考。南宋时,岛上荒无人烟,每年冬季来临,有大批北来大雁,成"一"字或"人"字形起落在岛上的树林草丛之间,故有"中 沙落雁"之景。明《(成化)杭州府志》载:"富春八景有中沙落雁,即其地也。"元代,中沙是牲口的放牧之地。明天启年间(1621~1627),始有外来乡民,到此垦荒种植,辟林为地渐见扩大。为朝廷赋税和官办东门义渡之需,清初将中沙划为东门义渡管业。《(光绪)富阳县志》载:"中沙前代为官荒游牧之地,顺治间(系康熙初之误),县令牛奂(康熙九年任)始堪丈地亩,设立义渡,立碑垂禁,后有坍涨,概归渡中,不准民间分佃"。自此,岛上沙地,皆归义渡, 部分乡民以地为业,兼撑渡船,其余则租典义渡公产,辛勤耕耘。至康熙中期,岛上已绿树成荫,麦地成片。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富阳县志》载:"沙民多栽桕树, 秋叶绀红,映江瑟瑟,道旁麦垄,竹外桃花,豌豆点染,颇称佳景"。
经过太平军的富阳保卫战和北伐时期的富阳战役,中沙因地处富阳县城前沿,屡遭战火,树木村庄被毁大半。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富阳县城沦陷,敌我双方隔江相峙,日本侵略军日夜炮轰中沙。1938年农历四月初四,中沙村落下炮弹1412发。八年抗战中,中沙人死亡30余人,房子被毁的最多达6次。遍地战争创伤,沙岛尽成白地。
50年代初,全村100多户,480多人,仅有简易瓦房5间,其余皆为茅舍草屋。村民种植玉米、小麦,水稻极少,全年亩产150~200公斤,是一个名副其实"穿补服,食芋粟(玉米),行泥路,住草屋"的穷村。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中沙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开展大规模移墩并丘,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开挖灌溉渠道3500多米,引富春江之水灌溉农田,村四周筑起防洪堤4000余米,堤外种植大片防护林,不仅绿化了沙洲,还起到防洪固堤作用。到1968年,沙地已全部改成良田。1973年,全村共有水田900亩,全部种上双季稻,全年共产粮食585吨,亩产650公斤,人均产粮488公斤,结束了村民以杂粮为生的历史。70年代初,全村消灭草屋,全部住上瓦房。
2、海南省三亚市东方市板桥镇中沙村该村是村委会所在地。全村261户,1384人,面积3880亩,经济收入以种植芒果、香蕉、水稻、山兰、龙眼为主,是板桥镇热带水果经济带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并得到省联合扶贫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利用该村土地肥沃、积温高等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无公害农业,以种植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为主导,以种植山兰、龙眼、荔枝为辅的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1250元,基本解决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该村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好成绩,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与人口管理有新的突破,社会治安良好;大力推广使用户厕、破除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中沙村位于党山镇西北,耕地面积2098亩,全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2311人。1978年由3家企业起步,以发展村办工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村办工业小区,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使村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浙江建杰控股集团为“龙头”,其他行业为依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村级工业新格局。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村民兴办副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特色家庭农场,使全村农业走上了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中沙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块块相连,提升形象,整齐合一”的新农村,累计聚集农户300户。投资700万元对过境道路、村庄主干道进行全面整治,扭转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在实施以“六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洁的同时,建造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公园,供村民娱乐休闲,铺设了25000米长的自来水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3%,带给村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1]。
4、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街道中沙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街道中沙村地处

观音山镇南端,有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80人,总面积2.9平方公里,镇太平南路、省通启公路贯穿境内,与南通市经济开发区一路之隔,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争创一流,村级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与日俱增,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村级工业园区3个,规模企业30多家, 2006年全村三业总值29721万元,税金2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5%。连续五年被观音山镇党委、政府授予“经济工作先进村”、“纳税大户”等先进称号。 经济发展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市、区党委、政府的号召,深入推进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五城同创”。投资数十万元维修村级道路,进行河道整治,主要干道基本实现了垃圾桶装化。同时,村里加强了对卫生知识的宣传,注重村民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村容村貌更加亮丽整洁,村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05、2006年被崇川区委、区政府授予“崇川区文明村”、“基层先进党组织”的光荣称号。